劉墉簡介:清朝乾隆時期重臣,、書法家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劉墉簡介:清朝乾隆時期重臣、書法家-杭州書法高考培訓班

劉墉 臨顏真卿送蔡明遠敘行草軸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人稱“劉羅鍋”,山東諸城人,。 其父為軍機大臣劉統(tǒng)勛,。中國清代乾隆時期大臣,政治家,、書畫家,、文學家、史學家,。

劉墉于1751年,,中進士,后任廣東鄉(xiāng)試正考官,。1755年,,因父辦事失宜,被一同革職提交刑部,。次年調任江蘇學政,。1763年,升任太原知府,,后因下屬侵吞國庫銀兩一事,,判斬監(jiān)候。次年被乾隆帝赦免回京,。其父病故后,,回山東老家守制。1777年,,委任為江南鄉(xiāng)試正考官,,出任江蘇學政。1780年,,劉墉趕赴災區(qū),,賑濟災民。次年奉命協(xié)同緝捕流竄湖廣的“咽嚕黨徒”,。179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奉命前往山東審理案件,。隨后趕赴曹州,,察看黃河決口災情。1800年,加太子少保銜,,奉旨協(xié)辦和珅及其黨羽營私舞弊,、貪污、擅權的案子,。1801年,,任會典館總裁官。 1804年,,劉墉病故,,享年85歲。

劉墉以為官清廉著稱,,任江寧知府時獲贊譽“少時知江寧府,,頗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內,,婦人女子無不服其品誼,,至以包孝肅比之”。劉墉廉潔正直的作風與當時極端腐敗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贏得了老百姓的衷心愛戴,,被后世以各種方式歌頌他的有關事跡。 劉墉精通儒學,,喜愛文學,,尤以書法重于時,為乾隆朝四大書法家之一,。其書法用墨飽滿,,墨濃字肥,,渾厚端莊,,雄厚勁遒,時人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譽,。 其詩的體裁和內容都很廣泛,語言樸實清新,,頗有可讀性,。 著有《石庵詩集》。

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余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
劉墉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書法家,,師古而不拘泥,。他對黃庭堅書法深有研究,,劉墉行書《評黃山谷經伏波神祠詩軸》云:黃文節(jié)公書劉賓客(禹錫)《伏波神祠》詩,雄偉絕倫,,真得折釵屋漏之妙,。公嘗自言黃龍山中,忽悟草書三昧,,又云自喜中年字書稍進,,此書後云持到淮南示, 故舊何如,。此真跡現(xiàn)在亦不免坡公所識,。

劉墉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劉墉之書尤善小楷,,后人稱贊其小楷不僅有鐘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

劉墉嗜好藏書,,家中藏書既廣且博,除經史子集四部之外,,對于佛,、道、類書,、碑帖,、字畫、戲曲,、小說,、彈詞、曲譜,、平話之類無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硯臺、毛筆,、古琴等也均稱名一時,。

主要作品:《石庵詩集》(書法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月十六日,劉墉出生于山東諸城,。 家族是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在順治年間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祖父劉棨在康熙年間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tǒng)勛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

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系,,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劉墉的父親劉統(tǒng)勛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后來父子得到寬釋,,劉墉被降為翰林院編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劉墉擔任廣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十月,被提拔為安徽學政,。劉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還特意召見并賜詩,,其中有“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劉墉能夠不辱門楣,、有所建樹,。劉墉在任期間針對當時貢生、監(jiān)生管理混亂的狀況,,上疏“請州縣約束貢監(jiān),,責令察優(yōu)劣”,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辦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劉墉調任江蘇學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詩相贈,,可見其對劉墉抱有厚望,。劉墉也不辱使命,為政嚴肅認真,,出任學政時按試揚州,,因為把關嚴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蒙混過關者最后不敢入場,。他還上書皇帝稱:“生監(jiān)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chuàng)艾,。(行政官員)既畏刁民,,又畏生監(jiān),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應責革者,,并不責革,實屬阘茸怠玩,,訟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边@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時弊,,深受乾隆皇帝賞識,稱贊其“知政體”,。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寧道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劉墉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按律革職被判極刑,,但乾隆皇帝愛其才,加恩詔免,,僅發(fā)配軍臺效力贖罪,,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被赦免,釋還,,在修書處擔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劉墉因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寧知府,。劉墉十分珍視這次機會,為政公正清廉,,聲名遠播,,百姓嘆服劉墉的品行,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劉墉調任陜西按察使。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劉統(tǒng)勛病故,,劉墉辭官回家服喪。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服喪期滿,,還京,清廷念劉統(tǒng)勛多年功績,,詔授劉墉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十月又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并派辦《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總裁,。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七月,充江南鄉(xiāng)試正考官,,不久后復任江蘇學政,。在任期間,劉墉曾劾舉秦州舉人徐述夔著作悖逆,,建議按律懲辦,,年底因辦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右侍郎,,后又調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一些無災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污吏猖獗,。劉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據實彈劾貪官污吏,建議嚴辦,。一面稽查庫存,,修筑城郭建倉儲谷,賑濟災民,。僅一年余,,庫銀充實,民糧豐足,,劉墉得到當地百姓愛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劉墉升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直南書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館總裁,。同年,,御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國泰貪縱營私,劉墉奉旨偕同和珅,、錢灃趕赴山東濟南府審理此案,,期間,和珅有意偏袒國泰,,錢灃據理力爭,,劉墉主持正義,終使國泰伏法,,后來民間曾據此事寫成通俗小說《劉公案》,。同年,遷工部尚書,,任上書房總師傅,。當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xiàn)出其為人和為官的另一面,,面對乾隆專寵于和珅,劉墉只好靜默自守,、虛與委蛇,。

官聲漸晦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協(xié)辦大學士,,兼理國子監(jiān)事務。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職玉牒館副總裁,。但在此后數年里,,劉墉不斷犯錯,官聲漸不及從前,,并多次受到皇帝責備,。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劉墉因為漏泄與皇帝關于嵇璜,、曹文埴的談話內容而受到申飭,,被罷免了協(xié)辦大學士。八月,,乾隆委托劉墉主持祭拜文廟,,卻因沒有按規(guī)定行一揖之禮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參劾。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劉墉兼理國子監(jiān)期間發(fā)生鄉(xiāng)試考生饋送堂官的賄賂案,,被御史祝德麟彈劾,劉墉受到處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書房的皇子、師傅們久不到書房,,劉墉做為總師傅而不予糾正,,被降職為吏部侍郎。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劉墉擔任當年會試主考官,,卻安排失當閱卷草率,導致違制與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遷內閣學士,任吏部尚書,。

嘉慶二年(1797年)三月,,劉墉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但被太上皇(乾?。┲肛熛騺聿豢险嫘膶嵰庾鍪?,干活懶散,并稱是因為沒有其他人選,,所以提拔劉墉,。 五月,劉墉奉旨偕同尚書慶桂到山東辦案,,察看黃河決口的情況,,劉墉上書請求在決口處筑壩,下游疏導分流,,朝廷采納了意見,。

善始善終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參與審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不法之案,。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對漕運中的漏洞體察至深,,憂國憂民之情溢于言表,嘉慶皇帝看后,,深以為然,。

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充任會典館正總裁,。

嘉慶七年(1802年),,皇帝駕幸熱河,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時劉墉已八十有余,,卻輕健如故,雙眸炯然,,寒光懾人,。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1月24日,《清史稿》則稱劉墉卒于庚辰日即25日),,劉墉于北京驢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歲。去世前兩天,,他還曾到南書房值班,,夜間招賓客飲宴。而據《嘯亭雜錄》記載,,劉墉死時“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語中善于解脫之意,可說是壽終正寢,、功德圓滿,。死后贈太子太保,謚號文清,,入祀賢良祠,,諭祭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