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簡介(清代篆刻家,、書法家)

鄧石如,,1743年-1805年,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遂工四體書,,尤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鄧石如簡介(清代篆刻家,、書法家)-杭州書法高考培訓班

鄧石如 隸書作太元傳

鄧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因避清仁宗諱,,遂以字行,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懷寧(今安徽安慶)人。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碑學大師,。少好刻石,弱冠謁江寧梅镠,,梅家多藏金石善本,,盡出與石如,使專摹習,??兔肥习四辏瑢W既成,,又客于兩江總督畢沅幕府,。三年后辭歸。工書法,、篆刻,。書工各體,以篆,、隸為最精,,頗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長,,形成獨特風格,。清李兆洛謂其書“真氣彌滿,楷則俱備,,其手之所運,心之所追,,絕去時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對清代中,、后期書壇有巨大影響,。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書行世,《清史稿》有傳,。

生平經(jīng)歷

鄧石如原名琰,,安徽懷寧縣白麟畈(今安慶市宜秀區(qū)五橫鄉(xiāng)白麟村)鄧家大屋人,因避仁宗諱,,遂以字行,,少讀書,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 [11] 性廉介無所合,。時翁方綱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門,,為之,。劉墉、陸錫熊見其書,,皆大驚,。登門求識面。包世臣推其篆書為神品,。錢坫與世臣游焦山,,見壁間篆書《心經(jīng)》曰:“此非少溫(李陽冰)不能作,世間豈有此人耶,?”少嘗客江寧梅鏐家,,得縱觀秦、漢以來金石善本,,每種臨摹各百本,。曹文填稱其四體書皆為清朝第一。工刻印,,出入秦,、漢,而自成一家,,世稱鄧派,。 [2] 出生于寒門,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鄧石如九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后采樵,、賣餅餌糊口。17 歲時就開始了靠寫字,、刻印謀生的藝術生涯,,一生社會地位低下。他自己說:“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编囀?0歲左右時,,在安徽壽縣結識了循理書院的主講梁巘,又經(jīng)梁巘介紹至江寧,,成為舉人梅镠的座上客,。鄧石如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镠處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輔之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壽辰之際,戶部尚書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經(jīng)山東,,遂登泰山觀覽,。進京后,鄧石如以書法響譽書壇,。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

往事略集

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的行書《陳寄鶴書》還與歷史上一段著名的軼事有關,。鄧石如家中養(yǎng)兩只鶴,。據(jù)說,這兩只鶴的年齡至少有130歲,。一日,,雌鶴死去了,僅隔十幾天后,,鄧石如的發(fā)妻沈氏也相繼去世,。這種巧合,,在當時的文人當中產(chǎn)生了很多聯(lián)想。59歲的鄧石如傷心至極,,雄鶴也孤鳴不已,,與他相依為命。因不忍再看孤鶴悲戚的樣子,,鄧石如于是擇地三十里外的集賢關佛寺,,將鶴寄養(yǎng)僧舍中。從此,,他擔糧飼鶴,,三十里往返,每月堅持不懈,。忽然,,又一日,正在揚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傳報,,雄鶴被安慶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他即刻啟程趕回安慶,,用行書寫下了《陳寄鶴書》向知府陳情上書索鶴,。

這篇文章寫得哀婉動人,催人淚下,,氣勢排山倒海,,文辭如云幻天,以極盡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歷數(shù)得鶴,、寄鶴悲欣往事。為了這只鶴,,他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正如書中所寫“大人之力可移山,則山民化鶴,、鶴化山民所不辭也,。”知府接書,,無言以答,,不日將鶴送還佛寺。

鄧石如9 歲隨父讀書,,1 0 歲便輟學,,1 4 歲“以貧故,不能從學,,逐村童采樵,、販餅餌,,負之轉鬻”。然在其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對書法,、金石、詩文發(fā)生了深厚的興趣,,并有長足進步,。1 7 歲時,為“瀟灑老人”作《雪浪齋銘并序》篆書,,即博時人好評,。自此,便踏上書刻藝術之路,。2 0 歲在家鄉(xiāng)設館,,任童子師,不耐學生“憨跳”而舍去,,隨父去壽州(今壽縣)教蒙館,,2 1 歲因喪妻辭館,外游書刻,,以緩悲痛,。

乾隆三十九年(1 7 7 4 年)他3 2 歲時,復至壽州教書,,并常為壽春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深得書院主講梁獻(亳縣人,以善摹李北海書名于世)賞識,,遂推薦他到金陵(今南京)舉人梅镠家學習,。梅家既是宋以來的望族,又是清康熙御賜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家藏“秘府異珍”和秦漢以后歷代許多金石善本,。石如縱觀博覽,悉心研習,,苦下其功,。在梅家8 年,前五年專攻篆書,,后3 年學漢分,。于四十七年他4 0 歲時,離開梅家,,遍游各處名勝,臨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錘煉了自己的書刻藝術,,終于產(chǎn)生了“篆隸真行草”各體皆備,、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乾隆四十七年,,他游黃山至歙縣,,結識了徽派著名金石學家方君任和溪南經(jīng)學家程瑤田,及翰林院修撰,、精于篆籀之學的金榜,。后經(jīng)梅謬和金榜舉薦,又結識了戶部尚書曹文埴,。 乾隆五十五年秋,,弘歷八十壽辰,曹文埴入都祝壽,,要鄧石如同去,,石如不肯和文埴的輿從大隊同行,而戴草帽,,穿芒鞋,,騎毛驢獨往。 至北京,,其字為書法家劉文清,、鑒賞家陸錫熊所見,大為驚異,,評論說:“千數(shù)百年無此作矣,。”后遭內閣學士翁方綱為代表的書家的排擠,,被迫“頓躓出都”,,經(jīng)曹文埴介紹至兵部尚書兩湖總督畢源節(jié)署(署武昌)作幕賓,并為畢源子教讀《說文字原》,。在署三年,,不合旨趣,遂去,。

乾隆五十九年他5 2 歲時,,由武昌回故里,買田4 0 畝,,翌年建屋一棟,,并親書匾額“鐵硯山房”置于門首。常將書刻售資救濟鄉(xiāng)人,,貧不能葬者,,都盡力資助。以后的1 0 年,,他的書刻藝術越臻化境,,他不顧年邁,,常游于京口(今鎮(zhèn)江)、南京,、揚州,、常州、蘇州,、杭州等地,。臨終前一年,還登泰山,,會晤友人,,切磋技藝。6 0 歲時,,他游京口,,結識包世臣,授書三年,,并以書法要訣示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包以其法驗六朝之書都全符合,。他6 3 歲臨終這一年,,仍收錄門生程蘅衫,為篆書《張子西銘》,。 是年,,得知涇縣有八塊碑需以大篆、小篆,、分書,、行楷各體書寫,慨然應邀,,僅書一碑因病而歸,,陰歷1 0 月卒于家。

民間奇人

鄧石如身材高大,,胸前飄一綹長長的美髯,,遇人落落,性格耿介,,無所合,,無款曲,無媚骨,無俗氣,,稱得上頂天立地的一個偉男子,。因為其祖輩出身寒微,枯老窮廬,,他的一生更備嘗人間的酸甜苦辣,過著“采樵販餅餌,,日以其贏以自給”的生活,。他以“山人”自居,于荒江老屋中高臥,,把功名兩字都忘記了,。

為什么淡泊如此?他生活的時代,,是歷史上堪稱盛世的“乾嘉時代”,。他來到這個世界時,政局早已穩(wěn)定,,天下亦早已被愛新覺羅氏那雙射雕射虎的手撫摩得比較熨帖了,。生活隨著時間的河流,日復一日地平靜地流去,。我們只知道他戴草笠,,著芒履,策毛驢,,浪跡天下名山大川,,有如云水之間孤獨的浮鷗。他的好友師荔扉曾經(jīng)送他這樣兩句詩:“難得襟懷同雪凈,,也知富貴等浮云,。”看淡了浮華,、浮夸,、浮名,也就與浮躁相去甚遠,?!叭贪迅∶瑩Q了淺斟低唱”,,柳永那種懷才不遇的牢騷他沒有,;“患名之不立,患年之不長”,,賈逵的雄心進取他缺乏,;“名飛日月上,義與風云翔”,李白的濟世大志他也不具備,。他只是歸于淡,,把世間萬物都看得淡了,淡到自甘寂寞,,遠離紅塵,。可是,,他又真正地熱愛著書法,,一天也舍不得丟棄。每日清晨,,他研一盤滿滿的墨水,,就著凈幾揮灑,必待墨水用干了才上床休息,。所謂“熱愛”,,在鄧石如的人生里,除了出身寒微,,飽受生活的煎熬以外,,還得把功名利祿置于腦后而全身心地投入藝術的艱苦錘煉中。他不怕板凳一坐十年冷,,更不愿像某些“名人”那樣熱衷于今天上電視,,明日登報紙,后天獲大獎,,不然就日子一天也難過,。

當年,他為湖廣總督畢沅的幕友時,,“與人論道藝,,所持侃鑿,絲毫不肯假借,,布衣棕笠,,貴客公卿間,岸然無所詘也,?!眱叭灰环N平民藝術家的本色。但是,,“日見群蟻趨膻,,阿諛而佞,此今之所謂時宜,,亦今之所謂捷徑也,。得大佳處,,大抵要如此面孔。而謂琰能之乎,?日與此輩為伍,,郁郁殊甚?!彼床粦T官場的群蟻趨膻,,也不愿阿諛權貴。那么,,雖為幕友,,卻也是落落寡合的——他不適合那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于是,,他拂袖而去,返回民間,,適者自適,,從此一生六十余年再也沒有混跡于官場。

鄧石如不愿媚俗取巧的頑固,,說得斯文與時髦一點,,是不是他正有著平常文人欠缺的所謂“平民意識”或“民間情結”?鄧石如原名琰,,字石如,,自號頑伯、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龍山樵長、鳳水漁長等,。以石自比,,以頑石自況,一個山野之人的特立獨行,,飄然如在眼前,。說到鄧石如的為人,與他同時代的人評價甚高,。有說“高尚”,、有說“高潔”。我這里只說兩件事,。第一件,,鄧石如初入都,當時的人都以內閣學士翁方綱為書法的宗師,,翁亦驕橫一時,,而鄧石如“獨不謁”,。不去登門拜訪翁宗師,是不愿結交權貴呢,,還是本身就看不起他的書法,?我不敢妄猜。但后果卻是在他的意料之中的,,盛氣凌人的翁方綱極度貶抑鄧石如的書法,,而鄧石如一笑置之,“不與校也”,。另一件事,,也許可以見出鄧石如的高潔了。鄧石如常居集賢關,,得一鶴,,精心喂養(yǎng)后蓄于僧院中,他陪它散步,,它伴他讀書,,“朝朝兩件閑功課”。不料,,某太守見而愛之,,攜鶴而去。鄧石如極是不平,,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索還,。從此,與鶴為伴,,晨昏無間,。鄧石如死時,那鶴發(fā)出尖厲的唳聲,,哀鳴數(shù)日后,,打了一個旋,消失在大漠青空之中,,羽化而去,。鶴唳、青空,、遠去——這是我心頭漫過的圖景,,也是眼前流過的詩境。是的,,一襲布衣,,仰視蒼天,有所牽掛而來,,無所牽掛而去,;既知萬物有靈,,更輕身外之物;“你自歸家我自歸”——人鶴兩化,,只留下一段聚散情義于古今,。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給他寫過這樣一副對聯(lián):

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

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益知安自宜樂閑自宜清,。

不慕富貴而自然雋永,不鬧情緒而曠達平和,。釣雨耕煙,,灌花釀酒的人生,洗去的是庸脂俗粉,,塵泥污垢,,浸潤出來的卻是經(jīng)史子集里的書卷氣質和一身的仙風道骨。于人,,互為表里,,安身立命,也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了,。人生一達這種境界,藝術的深沉和久遠便應運而生,。

作為震古爍今的書法大家,,鄧石如是以貨真價實的創(chuàng)新贏得我們尊敬的一個典范。與他同時代的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把他的書法列為“神品”,,譽為“四體書皆國朝第一”,。書法史上以“我自成我書”自負的“濃墨宰相”劉墉,當時見到鄧石如的字,,拍案驚呼道:“千數(shù)百年無此作矣,!”連眼界很高,學富五車的康有為,,貶顏(顏真卿)貶柳(柳公權),,貶晉帖,貶唐碑,,而對鄧石如之書不僅高度評價,,還把他作為劃時代的一個標志。平心而論,,卑唐貶晉,,失之公允,而對鄧石如的評價則言之成理,。清代篆隸書的革新和碑學的興起,,開拓出傳統(tǒng)書法的新生面,,這個蓋世功勛是由鄧石如悄悄地在山野之中建立起來的。鄧之篆書結體的靈動,,用筆的自然,,打破了自李陽冰以來僵化的傳統(tǒng)格局,難怪他這樣自負:“何處讓冰斯(斯指李斯),?”鄧石如在書法理論上也頗多創(chuàng)見,。“計白當黑”之論把“筆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體化了,?!笆杼幙梢宰唏R,密處不使透風”,,則把虛實對比的藝術理論闡釋得明白如話,。

代表作品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后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fā)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他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隸書是從漢碑中出來,,結體緊密,,貌豐骨勁,大氣磅礴,,也使清代隸書面目為之一新,。楷書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fā)之勢,。行草書主要吸收晉、唐草法,,筆法遲澀而飄逸,。大字草書氣象開闊,,意境蒼茫??傆^其四體書法,,以篆書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鄧石如又是篆刻家,,開創(chuàng)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鄧石如的印章有著“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色。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于化境,,開創(chuàng)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fā)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瑫]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樸,,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xiàn)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劉墉陸錫熊:“千數(shù)百年無此作矣,?!?/p>

曹文埴:“此江南高士鄧先生也,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p>

包世臣《藝舟雙楫》:神品第一

趙之謙:“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其自謂不及少溫當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溫,,善易者不言易,,作詩必是詩,定知非詩人,,皆一理,。”

沙孟?!督倌甑臅鴮W》:“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學士翁方綱,,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p>

鄧氏作品

題字作品

安徽懷寧縣城北大龍山下白麟板的鄧家大屋內,,有一副以楷書書寫的計有146字“龍門”長聯(lián),即:

滄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峽云、洞庭月,、彭蠡姻,、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jīng),、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這副署為“題碧山書屋”的門聯(lián),,為清代中葉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撰并書。此聯(lián)氣勢恢弘,,構思奇特,,有如南朝文論家劉勰所說的“視通萬里”“思接千載”之神奇。

上聯(lián)攝景,,五彩紛吳,;下聯(lián)取文,綺章疊秀,。上下聯(lián)氣脈連貫,,一氣呵成。景物典型,,文事精粹,語言雅麗,,含蘊深長,,委屬對中之杰構,聯(lián)里之箐華,。

此對聯(lián)之所以盛傳不衰,,除上述之外,與作者善于運用列錦修辭手法也有關,。

列錦修辭法是以名詞或名詞為中心的定名結構組成語句,,里面沒有形容詞謂語,,卻能寫景抒情;沒有動詞謂語,,卻能敘事述情,。

處世勞塵事:傳家寶舊書?!}蘇州寒山寺碑廊

事業(yè)垂千古,;馨香薦四時?!E

座上南華秋水,;屏間北苑春山?!灶}

萬花盛處松千尺,;群鳥唱中鶴一聲?!灶}

開卷神游千載上,;望簾心在萬山中?!灶}

好書悟后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自題

涉水跋山,,來瀉兩行寒士淚,;臨風對月,常懷一片故人心,?!觳芪嫩?/p>

周圍積奇石幾層,月色夾空,,如窺古澗,;其地有高松百尺,綠蔭翳日,,時到異人,。——題揚州瘦西湖小金山草堂

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

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益知安自宜樂,閑自宜清,。

——述懷

容人卻侮,,謹身卻病,小飲卻愁,,少思卻夢,,種花卻俗,焚香卻穢,;

靜坐補勞,,獨宿補虛,節(jié)用補貧,,為善補過,,息忿補氣,寡言補煩,。

——自題草堂

長七尺大身軀,,享不得利祿,享不得功名,,徒抱那斷簡殘編,,有何味也;

這一塊臭皮囊,,要什么衣裳,,要什么棺槨,不如投荒郊野草,,豈不快哉,。

——自挽

篆刻

《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我書意造本無法》《淫讀古文 日聞異言》《家在四靈山水間》《意與古會》《筆歌墨舞》《城一日長》《靈石山長》《春涯》《半千閣》《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文圖)

書法

《游五園詩》《篆書文軸》《篆書中堂》《隸書四條屏》《隸書七言聯(lián)》《隸書節(jié)錄文心雕龍》《陳寄鶴書》

詩文

《登岱》

岱秩巍巍秉節(jié)旄,峻嶒直上走猿猱,。一無所限唯天近,,百不如人立腳高。

過眼云煙失齊魯,,增封諸岳視兒曹,。尊巖莫訝風塵跡,終古乾坤幾布袍,。

《完白山人寄鶴書稿》完

完白山民鄧石如頓首,,奉書為啟,陳寄鶴事,。此鶴之主人閑有歲月可證者,,已百三十有零歲,歷公卿之門四,。據(jù)宛陵張涵齋太史燾《古鶴行詩》,滇南中丞孫公曰秉刻之金陵藩署中,敘此鶴先在常熟蔣家,,次居吳興沈家,,后歸德清徐家。京口農(nóng)部袁禮堂以千金聘歸三十六峰山館中,,此百三十有余歲可屈指而計者,。其前之歲月,則不可得而考矣,。山民游于袁公家有年,,農(nóng)部之子廷極命鶴謂山民曰:“此爾主也?!敝^鶴與山民宜,,遂以贈山民。山民年垂耳順,,得此為老伴,,洵曠事也。嘉慶元年秋,,舟過金陵,,孫中丞悅之,欲聘山民鶴,,兼以灰鶴二贈山民,。此海雀也,非鶴也,。與鶴為奴,,鶴不受也。卻之,,載吾鶴歸,。山民家徒壁立,食指甚繁,,每一硯四方以活妻子,,恐鶴遭野人之厄,遂擇地而寄鶴于集賢關僧舍中,。雖禪室荒陋,,而林木蓊郁,竹樹交翠,,關隘險固,,山石嵯峨,為達天衢之沖要道,,又皖城龍脈所特起,。僧欲仗佛力創(chuàng)興之,,以扶持行道,培護風水,,其志誠深遠矣,。離山民居遙不三十里,擔糧飼鶴,,月有常例,。雖待此鶴也,亦隱以待僧矣,。因向僧喚鶴訓而祝之曰:“爾乃胎禽浮丘,,著經(jīng)云門,鼓翅華表,,飛聲負霄漢凌云之志,,恐終非貧家有也。爾有遐心,,亦聽爾之翱翔寥廓,,可不爾羈也。今屬爾寄于僧,,以修爾齡,。僧托于爾,以輔成其名,。爾無負山翁寄鶴之意,,以徜徉于此。此地有修竹古木,,可庇蔭爾,;有古佛青燈,可懺悔爾,;有靈幡寶蓋,,可威儀爾;有法座經(jīng)壇,,可莊嚴爾,;有蹲獅伏象,可護持爾,;有蘿月松風,,可徘徊爾;有山花野卉,,可紓爾步,;有溪泉潺湲,可濯爾羽,;有積石漫山,,可厲爾喙,;有苔華繡砌,可逞爾狂,;有高梧重重,,可張爾蓋;有蒼藤垂垂,,可排爾幢;有鐘鼓鏜鞳聲,,可遂爾海嶠搏風盤礴乎青云之志,;有風雨草木搖撼聲,可觸爾引領高唳,,若有捍衛(wèi)牧圉之任,;有山禽鳴噪聲,可助爾群下相融物我,,熙熙共樂林泉之度,;有車馬行邁聲,可慨其塵途仆仆,,爾則梳翎戢羽,,矯首而游觀;有冠蓋往來,,賢士大夫之憩止,,可念其干旌在野,載馳載驅,,長路迢迢,,趑趄日夕,益顯爾之清曠勁逸,,孑然而孤標,。凡山中四時之致,雪月花風之候,,陰晴雷雨之辱,,爾得默領其常變。爾其欽承吾訓辭,?!?/p>

又曰:“僧歸爾伴,僧出爾守,。月白風清,,聽經(jīng)點首。毋徒飲啄,,端潔毛羽,,他日太清衣裳楚楚,,豈不爾駕騎,爾遨游,。貫無十萬,,難上揚州。我居不遠,,于焉卅里,。爾若懷歸,龍山鳳水,。爾其諦聽吾祝詞,。”祝畢,,鶴四顧惶然,,若有逸志。乃慰之曰:“爾來前,,爾其安于此矣,。”鶴遂皈依于佛,。雖皈依佛,,鶴仍為山翁之鶴也。僧擬其名,,余曰:“是昂藏物,,非可以幾名辱之也,惟佛可以使之,?!彼旄涿环鹋<您Q之地莫此若也,,怡鶴之情莫此適也,。鶴耶僧耶,其相助為理耶,。山民家無擔石儲,,前曾以十金助僧創(chuàng)寄鶴亭,施茶以濟行人,。昨秋枯旱,,猶以錢十千佐僧架此東軒,今修竹萬竿,,清陰滿座,,過者可憑滌煩囂也。今聞僧言,,閣下花驄住此,,鶴舞階下,,從官稱慶,以為官階一品之兆,,直指日事耳,。左右不察,爰遣廝卒束縛以去,,送至署中,。僧號于途,鶴厄于卒,,不聞軒車之迎,,而有囚系之辱,物之報人以嘉祥者,,顧身受如是之困乎?從此蓮幕賓朋,,競賞蕓窗不聘之禽,,而使冷院枯僧,日?顏于寄鶴之山翁矣,。山民知閣下意萬不如是,,不過近侍之人圖此以邀賞賚耳。亦或梅開東閣,,暫借娛情,,張瓊筵以詠花,命羽觴而醉客,,不有?翟?翟之白鳥,,其何足以暢此雅懷。乘興招之,,盡興揮之,,則鶴不日仍歸山民。亦或政閑遐賞,,睹物懷人,,慕古人琴鶴之風,以益勵其清廉,,而光照皖國,。山民得為治下之民,亦與有榮焉,。若徒手而有之,,山民能負袁郎中贈鶴之意乎?亦負慚于此鶴也,。且起外議謂太守奪山人鶴之名,。若以草野冒瀆尊嚴而罪之,,則山民化鶴,鶴化山民,,所不辭也,。故歷陳古鶴之始末,與僧人,、山民同此心事,,特用縷述上陳,不勝恐懼悚惶之至,。山民再頓,。

又書后自記一則云:“鶴壽不知其紀,人壽修短,,極之不過百年,。均宇宙之寄物耳。此鶴寄于公卿,,寄于山民,,寄于僧佛,又寄于太守,。太守也,,僧佛也,山民也,,公卿也,,皆寄于鶴耳。鶴寄于人耶,?人寄于鶴耶,?然人鶴之壽雖有長短不齊,亦終當還宇宙也,,于我何有哉,!余長年仆仆四方,自有此鶴,,歸時不過以為耳目一瞬之玩,,究未嘗與鶴性靈相周旋也。作此書成,,用鶴,、戀鶴、訓鶴,、祝鶴,,吾何得忘情于鶴。顧此雖亦無負于鶴,而心中有不釋然于鶴者,。存書以存鶴,,可謂有鶴而無鶴,無鶴而有鶴也,。鶴兮,,鶴兮,不待吾他日碧水蒼山偕游觀于冥漠耶,?奚去之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