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道昭簡介(北魏詩人,、書法家)

鄭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魏碑體鼻祖,,工書善正書,,體勢高逸,作大字尤佳,。被譽為“書法北圣”,,南與王羲之齊名,有“南王北鄭”之譽,。

鄭道昭簡介(北魏詩人,、書法家)-杭州書法高考培訓(xùn)班

鄭文公碑拓片

書法作品

“云峰刻石”是山東掖縣(今萊州市)的云峰山和大基山、平度縣天柱山,、青州市玲瓏山上北朝摩崖刻石的總稱,。據(jù)統(tǒng)計,有云峰山刻石40種(計入2000年9月新發(fā)現(xiàn)的4種)、大基山刻石25種,、天柱山刻石11種和玲瓏山刻石6種,,總計82種。?其中,,北朝刻石51種:
云峰山刻石(22種)
《鄭文公下碑》
《論經(jīng)書詩》
《詠飛仙室詩》
《耿伏奴題字》
《觀海童詩》
《右闕題字》
《九仙之名題字》
《安期子題字》
《王子晉題字》
《赤松子題字》
《浮丘子題字》
《羨門子題字》
《神人子題字》
《鴻崖子題字》
《列子題字》
《赤□子題字》
《云峰之山題字》
《當(dāng)門石坐題字》
《山門題字》
《左闕題字》
《重登云峰山記》
《石匠題字》(《石匠于仙題字》和《石匠于仙人題字》合計)
大基山刻石(16種)
《南山門題字》
《朱陽臺題字》
《青煙寺題字》
《玄靈宮題字》
《北山門題字》
《白云堂題字》
《置仙壇詩》
《中明壇題字》
《青煙里題字》
《歲在壬辰建題字》
《仙壇銘告》
《云居館題字》
《石人名題字》
《雙鉤白云堂題字》
《郭靜和題字》
《白云堂畔題字》
天柱山刻石(7種)
《鄭文公上碑》
《東堪石室銘》
《上游下息題字》
《天柱之山題字》
《姚保顯造石塔銘》
《天柱山頌》(又名“四言詩殘刻”)
《天柱山銘》(原石已毀)
玲瓏山刻石(6種)
《游槃題字》
《白駒谷題字》
《白云堂中解易老題字》
《登百峰山詩》
《解衣冠處題字》和《哀子詩》(均僅見著錄而未見刻石及拓片)

鄭道昭(,?-516年),字僖伯,,自署中岳先生,,司州滎陽開封(今屬河南)人,北魏詩人,、書法家,。

鄭道昭少而好學(xué),博覽群書,,曾入中書學(xué),,入仕即任秘書郎,很受孝文帝拓跋宏信任,,后受到從弟鄭思的牽連而被貶出禁,,轉(zhuǎn)而擔(dān)任司徒元詳?shù)闹J議參軍。正始元年(504年)后,,鄭道昭曾先后三次上表,,勸諫宣武帝元恪重視教育,但都未被采納,,于永平三年(510年)被推為光州刺史,,又于延昌二年(513年)轉(zhuǎn)任青州刺史,后入朝任秘書監(jiān),。熙平元年(516年),鄭道昭暴病而亡,,獲贈鎮(zhèn)北將軍,、相州刺史,謚號“文恭”,。

書法上,,鄭道昭是洛派的書法家,不僅發(fā)展了方折的書風(fēng),,而且吸收民間圓筆作書的特色,,創(chuàng)造了洛派真書中規(guī)矩整飭、結(jié)構(gòu)嚴(yán)密的圓筆流派,,葉昌熾稱其為“書中之圣”,,祝嘉則欲尊其為“北方書圣”;文學(xué)上,其五言詩既具有會通南北,、折中古今的特點,,又具有魏晉以來玄言詩以老莊玄學(xué)的思想方法來敘述體悟玄理的特點,但超越了玄言詩只體味玄理而不強調(diào)景物特殊性的特點,;其創(chuàng)作有詩賦數(shù)十篇,,多散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有其詩四首,,《全后魏文》輯有其文五篇,。

人物生平

君臣詠綴

鄭道昭少年時就很好學(xué),博覽群書,。早年為中書學(xué)生,,后升為秘書郎,又任主文中散,,升為員外散騎侍郎,、秘書丞,兼中書侍郎,。

太和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497年10月7日,,庚辰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軍從洛陽出發(fā),,再次南伐廢主僣立的齊明帝蕭鸞,,鄭道昭隨孝文帝出征。十一月十四日(497年12月23日,,丁酉日),,北魏的軍隊于沔北打敗了南齊的軍隊。

太和二十二年三月三十日(498年5月6日,,辛亥日),,孝文帝到達(dá)懸瓠(在今河南汝南縣)。大概在四月,,孝文帝在懸瓠方丈竹堂宴請隨從群臣,,鄭道昭和兄長鄭懿都在孝文帝身邊陪坐。

隨著樂隊奏起樂曲,,眾人飲酒盡興而呈半醉狀態(tài)之際,,孝文帝乘興唱道:“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迸沓峭踉摹⑧嵻?、邢巒,、鄭道昭,、宋弁相繼應(yīng)和。其中,,鄭道昭唱道:“皇風(fēng)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背屯戤吅?,孝文帝對鄭道昭說:“近來雖被遷都事務(wù)所牽,和眾才子也沒有中斷詠詩,,但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盡興的,。”于是命邢巒把所詠的詩歌加以整理編成集子,,又對鄭道昭說:“在這幾年,,你家連遭喪事,但你仍眷戀吟詩作賦,,我很為之感動,。”不久,,鄭道昭升任中書郎正職,,轉(zhuǎn)任通直散騎常侍。

因弟獲貶

景明元年八月十八日(500年9月26日,,乙酉日),,元勰與傅永合力在肥口大破陳伯之,使得淮南歸北魏所有,。這時,,北魏宣武帝元恪下詔,遣時任給事黃門侍郎的鄭道昭前往淮南勞軍,。

景明二年(501年)五月,,咸陽王元禧與自己王妃的哥哥給事黃門侍郎李伯尚、氐王楊集始,、楊靈祏,、乞伏馬居等人謀反。二十九日(501年6月30日,,壬戌日),元禧因謀反失敗而被賜死于私宅,。因受到從弟鄭思參與元禧謀反的牽連,,鄭道昭與兄長鄭懿都被貶出禁。十一月初七日(501年12月2日,,丁酉日),,北海王元詳任太傅,兼任司徒,便讓鄭道昭和瑯邪人王秉擔(dān)任其諮議參軍,。

三表敦學(xué)

正始元年五月初一日(504年5月30日,,丁未日),元詳被貶為庶人,,不久后突然氣絕身亡,。 大概在此之后,鄭道昭升任國子祭酒,。任內(nèi),,鄭道昭上《求樹漢魏石經(jīng)表》,勸諫宣武帝重視教育,,修建學(xué)館,,修復(fù)漢魏石經(jīng),大規(guī)模培植人才,,但宣武帝沒有聽從,。 十二月初四日(504年12月25日,丙子日),,宣武帝下詔讓殿中郎陳郡袁翻等議定律令,, 時任國子祭酒的鄭道昭參與其中。

正始四年九月初三(507年9月24日),,宣武帝下詔讓百官都進(jìn)位一級,, 鄭道昭大概在此時升任秘書監(jiān)。

永平元年(508年)至延昌元年(512年),,廣平王元懷擔(dān)任司州牧,。 其間,鄭道昭與宗正卿元匡曾擔(dān)任司州州都督,。任內(nèi),,鄭道昭上《請置學(xué)官生徒表》,力陳禮樂教化的重要性,,并援引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重視文化教育的事例,苦心規(guī)勸宣武帝制定新的學(xué)令,,讓天下士子都能入國子學(xué),。宣武帝下詔說:“你崇儒促學(xué)的用意是非常可嘉的,。新的條令不久就可以頒布,,付諸施行也不會很久了。你真是盡職盡責(zé),,沒有曠廢職事,?!币源藢︵嵉勒堰M(jìn)行褒獎,但沒有同意執(zhí)行他的建議,。于是,,鄭道昭上《請置學(xué)官生徒又表》,但沒有得到宣武帝的答復(fù),。 [2-3]之后,,鄭道昭遷任秘書監(jiān)、滎陽邑中正,,大概還由滎陽邑中正升任司州大中正,。

出鎮(zhèn)二州

永平三年(510年),朝議認(rèn)為光州風(fēng)尚習(xí)俗近于南楚,,號稱“東秦”,,是田單用火牛陣破燕國軍隊逞武和酈食其馳騁辯才的地方,民俗澆薄,,風(fēng)氣大壞,。宣武帝詢問誰能治理時,朝臣們認(rèn)為非鄭道昭不能治理,。于是,,鄭道昭以平東將軍的身份出京擔(dān)任光州刺史,攜兒子鄭敬祖,、鄭遵祖,、鄭順祖到達(dá)光州任所。 任內(nèi),,鄭道昭曾在光州(今山東萊州市)大基山依東,、西、南,、北,、中虛設(shè)青煙寺、白云堂,、宋陽臺,、玄靈宮、中明壇等煉氣之處,,并刻字為志,。

延昌二年(513年),鄭道昭由光州刺史轉(zhuǎn)任青州刺史,,仍任平東將軍,。

在任光州刺史和青州刺史期間,鄭道昭在云峰山,、大基山,、天柱山和玲瓏山(“云峰四山”)上主持刊刻了數(shù)十種刻石,其中《鄭文公碑》等傳為其所書,。

暴病而卒

之后,,鄭道昭再次入朝任秘書監(jiān),轉(zhuǎn)拜平南將軍,。

熙平元年(516年),,鄭道昭暴病而亡,北魏孝明帝元詡追贈其為鎮(zhèn)北將軍,、相州刺史,,謚號“文恭”。

主要影響

書法

主要特色

就傳為鄭道昭所書的刻石(參見“主要作品·書法作品”)來看,,若考慮石刻有無對墨跡的失真,、墨跡上石時有無收縮墨痕的現(xiàn)象和摩崖刻石的風(fēng)化問題3個方面,則鄭道昭的書法刻石與他的墨跡雖有差距,,但差距不大,,主要是刻石上字口已失去刀痕處,字畫有的變圓和變瘦,。就此來看,,鄭道昭的筆法是篆法、隸法皆有,,方筆,、圓筆并用,大字方筆多于圓筆,,小字圓筆多于方筆,,應(yīng)屬于北魏書體體系中以方筆為主的書法藝術(shù)。

若不考慮上述3個方面,,就刻石的書法藝術(shù)而言,,流派上,鄭道昭是洛派的代表書家,,其書法是鐘繇《公卿將軍奏上尊號》的遺風(fēng),,筆勢洞達(dá),雄偉磅礴,,雖具天趣,,卻呈現(xiàn)出一定的法度,不像《乙瑛碑》那樣有海鷗云鶴的風(fēng)姿,。用筆上,,鄭道昭不僅發(fā)展了方折的書風(fēng),寫出了氣勢豪放的擘窠大字,,而且吸收民間圓筆作書的特色,,用以書碑及摩崖題字,,同時力去北朝真書中獰獷的面貌,而代之以端莊的風(fēng)標(biāo),,創(chuàng)造了洛派真書中規(guī)矩整飭,、結(jié)構(gòu)嚴(yán)密的圓筆流派。 整體上,,鄭道昭書寫的字體風(fēng)格多變,,方圓肥瘦各具特色,布局一也變化多端,,可以看出鄭道昭在書法藝術(shù)中的探索,。 具體而言,鄭道昭的書法有以下特色:

一,、云峰山刻石

西周時期的《散氏盤》在金文中以圓轉(zhuǎn)之筆,、橫衍之勢自創(chuàng)一格(金文多取縱勢),用筆醇厚,,具有英鷙雄渾之勢,,而傳為鄭道昭所書的《鄭文公下碑》承其余緒,不論碑額碑身,,均取橫勢,,且碑額“滎陽鄭文公之碑”數(shù)字取方折之勢,碑文書寫則圓轉(zhuǎn)有篆意,,筆意內(nèi)含,,渾厚強勁,字勢寬博,、意態(tài)沖和,,浩逸天成,章法穩(wěn)重,,給人以肅穆之感,。

同時,《觀海童詩》和《九仙之名題字》等用筆肥重,;《論經(jīng)書詩》等則多方筆,,偃筆突出,筆意外露,,用筆大起大落,,爽朗明快,洗煉大方,,結(jié)體開張洞達(dá),,藝術(shù)風(fēng)貌呈現(xiàn)出縱橫高邁、自然瀟灑的一派。

此外,,新發(fā)現(xiàn)的《列子題字》等“四仙”刻石行筆主要以中鋒為主,,筆畫豐滿,側(cè)鋒很少用之,,僅見于短小筆畫,,如側(cè)點等。許多筆畫,,行筆以澀見力,沉著莊重,,如“乘”和“崖”等橫畫,。結(jié)體寬博端莊,雖方正端嚴(yán)而不拘謹(jǐn)呆板,,穩(wěn)健之中流露出飛動,,有一種態(tài)情放縱、閑逸悠情的意趣,。其中,,《鴻崖子題字》等筆勢取上揚之勢,尤感純樸,、飄逸,、自然;《神人子題字》中的“崖”字,、“風(fēng)”字的左撇作頓筆方收,,有意挫成方筆,采取內(nèi)圓外方的寫法,,鋒角突出,,筆勢雄奇;《赤□子題字》等“之”字,,多數(shù)捺筆作長捺,,末端有意放長,亦有行書筆意,,用筆于扎實穩(wěn)健之中也不失飄逸與灑脫,。

二、大基山刻石

大基山刻石中,,傳為鄭道昭所書的《青煙里題字》,、《中明壇題字》、《仙壇銘告》和《玄靈宮題字》等有肅穆渾融之姿,,用筆圓厚,,結(jié)體平和;《歲在壬辰建題字》等則有淡然,、飄飄欲仙的風(fēng)姿,。

其中,,《青煙里題字》和《歲在壬辰建題字》用筆瘦峭而圓,撇與鉤均用捺,,全用隸法,,圓中又露方,其字大至七寸,,而點劃卻細(xì)如小指,,提按頓挫,藏鋒用筆,,書勢雄健,,力可抗鼎,別具風(fēng)味,;《中明壇題字》用筆圓中有方,,莊嚴(yán)質(zhì)樸。

此外,,《置仙壇詩》和《論經(jīng)書詩》一樣,,系榜書大字,渾厚古穆,,字體圓潤,;《雙鉤白云堂題字》的“白云堂”三字雙鉤,移步換形,,富于情趣,。

三、天柱山刻石

天柱山刻石中,,傳為鄭道昭所書的《東堪石室銘》和《詠飛仙室詩》一樣瘦勁飄逸,。而《天柱之山題字》的“此天柱之山”五字多輕用中鋒圓筆,行筆不極意頓挫,,一般是輕入疾行輕駐,,放縱不羈,于自然瀟灑中突出地表現(xiàn)了飛動的神采,。尤其是“此”字,,橫一筆縱情急就,任其勢長,,然并不見筆單力薄,,表現(xiàn)了極強的腕臂力量;豎筆則短列相配,,末筆起落含蓄,,圓轉(zhuǎn)爾后翹起,與全字結(jié)合,屈蟠如臥龍,。與《瘞鶴銘》的“此”字相比,,顯得略勝一籌。此外,,“之”字末筆如長戟,,“山”字結(jié)體似鐵叉,剛健有力,,都是很有特點的,。

四、玲瓏山刻石

玲瓏山刻石中,,傳為鄭道昭所書的《游磐題字》等刻石用筆方硬峻利,,體方筆厚,沉著蒼老,,結(jié)體寬博端正,體現(xiàn)出一種緊俏莊嚴(yán)的獨特風(fēng)貌,。 用筆上,,《白駒谷題字》用筆方折,波挑翻動,,字徑一尺多,,和《鄭文公下碑》碑額一樣,是雄強厚密,、筆力橫絕的方重之筆,,與《龍門二十品》中同屬于洛派的《孫秋生造像記》和《魏靈藏造像記》相比,則遒勁奇?zhèn)サ娘L(fēng)格遠(yuǎn)勝二者,;《游槃題字》則善于變化,,縱筆態(tài)肆,結(jié)字布局隨之迥異,,章法渾然如《散氏盤》,,大小、長短,、疏密變化途離,,流露出一種不事雕琢的意味。

歷代評論
清代阮元:①我朝乾隆,、嘉慶間,,元所見所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種,。其尤佳者,如《刁遵墓志》、《司馬紹墓志》,、《高植墓志》,、《賈使君碑》、《高貞碑》,、《高湛墓志》,、《孔廟乾明碑》、鄭道昭碑,、《武平道興造像藥方記》,、建德、天保諸造像記,,《啟法寺》,、《龍藏寺》諸碑,直是歐,、褚?guī)煼ㄋ蓙?,豈皆拙書哉?(《南北書派論》) [50] ②即以焦山《瘞鶴銘》與萊州鄭道昭《山門》字相挍,,體似相近,,然妍態(tài)多而古法少矣。(《北碑南帖論》)

清代包世臣: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以《中明壇》、《云峰山五言》驗之,,為中岳先生書無疑,。碑稱其“才冠秘穎,研圖注篆”,,不虛耳,。(《藝舟雙楫·論書一·歷下筆譚》)

近代康有為:①魏碑大種有三:一曰《龍門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岡山,、尖山,、鐵山摩崖,皆數(shù)十種同一體者,?!洱堥T》為方筆之極軌,《云峰》為圓筆之極軌,,二種爭盟,,可謂極盛。(《廣藝舟雙楫·卷四·余論第十九》)②數(shù)寸大字,,莫如鄭道昭《太基仙壇》及《觀海島詩》,,高氣秀韻,馨芬溢目,。(《廣藝舟雙楫·卷六·榜書第二十四》)③《云峰山石刻》,,體高、氣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嘯樹,??头洪?,令人想象無盡。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韻,當(dāng)如食防風(fēng)粥,,口香三日也,。(《廣藝舟雙楫·卷六·榜書第二十四》)

近代楊守敬:云峰鄭道昭諸碑,道勁奇?zhèn)?,與南朝之《瘞鶴銘》,,異曲同工。(《學(xué)書邇言·評碑》)

近代葉昌熾:隋以前碑版,,有書人名可考者,,南朝以陶貞白為第一,貝義淵次之,;北朝以鄭道昭為第一,,趙文淵次之。其余,,南之徐勉,,北之蕭顯慶、王長儒,、穆洛,、梁恭之,,皆入能品。鄭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論經(jīng)詩》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喬野,,如蓽路藍(lán)縷進(jìn)于文明,。其筆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龍蛇而游刃于虛,,全心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nèi),,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舉世噉名,,稱右軍為書圣,其實右軍書碑無可見,,僅執(zhí)《蘭亭》之一波一磔盱衡贊嘆,,非真知書也。余謂鄭道昭,,書中之圣也,;陶貞白,書中之仙也,。(《語石·卷七》)

近現(xiàn)代書法理論家祝嘉:

①南朝禁碑,,到齊、梁以后,,雖已稍弛,,但久而成俗,石刻仍少,,法書只藉法帖以傳,。而帖多為行草小字,一翻再翻,,到了今日,,精神已失,面貌或非,。北朝則適相反,,簡牘雖然無存,,而刻石至多,豐碑,、摩崖,、墓志,實不勝紀(jì),,且各有其體,,各極其妙,若西施,、王嬙,,難選其尤。但署名的很少,,即有也僅知其姓名,,不詳其他。且一石之外,,不可再見,。象《石門銘》之雄強飛逸,位置天然,,可謂登峰造極,。然對于作者,所知道的,,也不過“梁秦典簽太原郡王遠(yuǎn)書”十字而已,。二十世紀(jì)初出土之《霍揚碑》,筆法集北碑之長,,結(jié)構(gòu)也極其變化,,雄強且為諸碑之冠,作者也不署名,,已有專文論及。求其作品多,,家世詳,,只有鄭道昭一人?!对品迨獭?,確知為鄭道昭所書的,在三十種以上,。字大的近尺,,小的也二寸。一字的結(jié)構(gòu),,全幅的章法,,其遒麗天成,,只于鐘鼎文見之,《石鼓文》已稍拘束了,。其筆法多取于篆,,所以于《鄭文公碑》,自稱為“草篆”,。用隸法處也多,。方筆有純方的,象益都的《白駒谷》,;圓筆有純圓的,,象《鄭文公碑》;云峰諸刻,,則有方圓并用的,。且粗的不覺其肥,細(xì)的不嫌其瘦,,縱筆所至,,無不如意,真是神乎其技,。其成就決不在王羲之之下,,應(yīng)奉為北方書圣,與王羲之并尊,。

②王羲之為我國的書圣,,能執(zhí)筆的人都知其名。但北魏的鄭道昭,,于書法上的成就,,決不在羲之之下。以他們兩人現(xiàn)存的法書來說,,可謂異曲同工,,南北輝映,應(yīng)奉道昭為北方書圣,,以與王羲之這一位南方書圣并尊,,使后人有所取法。 [58] ③鄭道昭的《鄭文公碑》,,知的人較多,,但這碑(《鄭羲上下碑》)不是他最高的作品,云峰其他石刻,,得天然之美,,變化最大,——方筆,、圓筆,,篆法,、隸法,無不具備,,若奇花異草,,高妙難名。惜得窺全豹者少,,所以名不甚著,。《鄭文公碑》他自稱為“草篆”,,他是用篆法作楷書的,,云峰諸刻石,布白全學(xué)鐘鼎,,很得天然之美,,用隸筆處也很多。六朝人是學(xué)隸而寫楷的,,用隸法是最普遍的,,不止道昭一人?!稄V藝舟雙楫》說:“《龍門》為方筆之極軌,,《云峰》為圓筆之極軌,二種爭盟,,可謂極盛,。”其實《云峰石刻》,,用方筆處,,也不為少。在云峰等三山之外,,尚有益都北峰山《白駒谷題字》,,則純?yōu)榉焦P。方筆寫大字更難,,在道昭書中,,又別為一體,甚為可貴,,留在下面詳論之。所惜者,,其行草小字,,沒有流傳下來,和王羲之沒有大字留下來,,同是憾事,。(《書學(xué)論集·鄭道昭及其〈云峰石刻〉》)

近現(xiàn)代書法家沙孟海:中古數(shù)書家玉,,北鄭繼南王。洞天萬山骨寒,,字字發(fā)幽光,。云峰并經(jīng)峪,山左兩大宗,。榜書何雄偉,,泱泱大國風(fēng)。(《為山東云峰山刻石討論會題詩》)

詩歌

《魏書》和《北史》俱稱鄭道昭“好為詩賦,,凡數(shù)十篇”,。但現(xiàn)存鄭道昭的詩歌作品僅僅6首,而其中的《詠飛仙室詩》是否鄭道昭所作尚有爭議,, 故難以對其詩歌的成就作出全面分析,,只能根據(jù)其現(xiàn)存詩歌作品對其五言詩成就作出較為全面的分析。

鄭道昭是北朝較有成就的詩人,,其詩長于寫景,,略具清拔之氣,風(fēng)格與南朝的謝靈運相近,,作有筆力縱橫,、揮灑自如、幻想奇特的《論經(jīng)書詩》等,。 從五言詩的發(fā)展史,、鄭道昭所處的時代及其現(xiàn)存五言詩作品來看,鄭道昭的五言詩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特色:

一方面,,鄭道昭的五言詩繼承了北魏前期崔浩,、高允等人的文學(xué)成就,同時又吸取了南朝詩歌典麗清新的特點,,拉開了北朝詩人吸取南朝詩歌成果以彌補自身不足的序幕,,既有對于光州青山綠水的精細(xì)刻畫,語言精練工整,,又有感蕩心靈的抒情,,還帶有北朝文辭所特有的尚質(zhì)求實、剛健樸素的風(fēng)格,,具有會通南北,、折中古今的特點,反映了北朝中后期詩歌演變發(fā)展的現(xiàn)狀,。

另一方面,,鄭道昭的五言詩具有魏晉以來玄言詩以老莊玄學(xué)的思想方法來敘述體悟玄理的特點,卻通過云峰山、大基山等地具體的,、特殊的山水景物來體悟玄理,,所描寫的自然景色都是特定的、具體的山水景物,,而不是玄言詩中概括性,、概念化的山水景物,超越了玄言詩只體味玄理而不強調(diào)景物特殊性的特點,。如《與道俗十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云峰山論經(jīng)書》前半部分描寫的是云峰山的霞旌,、林巒、雙闕,、澗岨等自然景色,,同時又描寫了姑射蹤、朱臺日等仙界景色,,接著表達(dá)情感“相翔足終身,,誰辨瑤與□”,最后述說體悟到的玄理——“萬象自云云,,焉用掛情憶”,;《登云峰山觀海島》中描寫的景色是在云峰山遠(yuǎn)眺中看到的仙鵠、玉車,、金軒,、紫蓋、流精等仙界景色,,并敘述自己在仙境的活動“往來風(fēng)云道,,出人朱明霞”,最后述說體悟到的玄理——“秦皇非徒駕,,漢武豈空嗟”,。

歷史評價

北魏公孫崇:秘書監(jiān)鄭道昭才學(xué)優(yōu)贍,識覽該密,。(《魏書》)

北齊魏收:其在二州,,政務(wù)寬厚,不任威刑,,為吏民所愛,。(《魏書》)

清代龔自珍:余平生不憙道書,亦不愿見道士,。以其剿用佛書門面語,,而歸墟只在長生,其術(shù)至淺易,,宜其無壤文淵義也,。獨于六朝諸道家,,若郭景純、葛稚川,、陶隱居一流,及北朝之鄭道昭,,則又心喜之,,以其有飄飖放曠之樂,遠(yuǎn)師莊周,、列御寇,,近亦不失王輔嗣一輩遺意也,豈得與五斗米弟子并論而并輕之耶,?(《上清真人碑書后》)

現(xiàn)代書法家駱恒光:擒龍氣勢雄,,獨與右軍相峙立,悠悠萬古仰英風(fēng),。(《題鄭道昭畫像》)

山東省文博書畫協(xié)會副會長張從軍:道昭出身于南北朝名門貴族,,一生經(jīng)歷較為平淡,沒有跌右面伏的大變化,。其思想成份在儒家為主的情況下,,兼雜玄、道,。(《滎陽鄭氏與鄭道昭生平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