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的故事,,書法名人故事十九則
1.王羲之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神奇秀麗的天臺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這些風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己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fā)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己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p>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p>
王羲之心里納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jīng),,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lǐng)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闭f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于領(lǐng)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架子結(jié)構(gòu)的訣竅,都體現(xiàn)在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后,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臺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庭經(jīng)》,,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里,后人就叫它“黃經(jīng)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游者,還要爬上黃經(jīng)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jīng)》呢?
2.柳書之貴
唐代書家柳公權(quán)書法名氣很高,。官至太子太師,與顏真卿并稱為“顏柳”,。當時的公卿大臣都認為,,碑刻或其墓志的書法若不能請到柳公權(quán)來寫,就是子孫不孝,。甚至外夷來向朝廷入貢,,常另外出資購買柳公權(quán)的書法作品帶回去,可見他是如何的聲名遠播了,。
3.皇帝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jīng)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于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征觀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么不說話?”魏征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碧铺谡f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征才奏道:“據(jù)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余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后后,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從而也領(lǐng)悟?qū)W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4.王徽之“雪夜訪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黃門侍郎。性愛竹,,嘗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稌x書·王徽之傳》里記載著一則他“雪夜訪戴”故事,,歷來為文人所稱道。
王徽之在山陰縣住的時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皚皚白雪心生感慨,馬上叫下人斟了酒來,,一個人在屋里躑躅彷徨,,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戴逵(?~396年):字安道,,東晉學者,,著《釋疑論》反對佛家因果報應說,擅雕塑,、書,、畫、鼓琴,。屢征不仕,,《晉書》卷94有傳。戴逵當時在剡縣,,離王徽之這里還有很遠的距離,。王徽之根本就不管這些,,他命令下人備船,深夜冒雪向剡縣前進,。
經(jīng)過一個晚上的水陸跋涉,,第二天早晨來到剡縣。到了戴逵家門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訴下人,不和戴逵見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問他原故,。王徽之說:“我本來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根本就無所謂,?!?/p>
王徽之的行徑,任性隨意,,曠達通脫,,顯示出魏晉時期,名士們?nèi)涡赃m情的生活態(tài)度,。不失清高和風雅,,因而“雪夜清興”之事歷來很為后人稱道。
5.紅葉作書,,鄭虔三絕
鄭虔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學者,,書法家,學問很淵博,。他青年時代就愛好寫字繪畫,,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貧寒,窮得連紙張也買不起,,用什么來練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廟里存放有幾間屋。的柿葉,,他便搬到寺廟里住下,每天取紅色的柿葉當紙,,刻苦學書,。時間一長,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鄭虔終于艱難而玉成,,他的書法、繪畫和詩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見了贊嘆不已,,稱之為“鄭虔三絕”。
前人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鄭虔學書的故事中,,不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發(fā)嗎?
6.張旭判狀得教
張旭是一位草書大家,。他非常愛喝酒,,經(jīng)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著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筆來作書,。他所書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時他還發(fā)瘋般地用頭蘸墨寫字,,清醒以后,,他反復觀賞自己書寫的作品,世人稱他為“張顛”,。張旭真草兼擅,,他的書法為時人所喜愛。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當縣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個老人拿著狀紙來告狀,。張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決,老人走了,。過了幾天,,老人又來了,張旭生氣地問老人:“你怎么能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再來麻煩我呢,?”老人說:“其實,我不是來告狀的,。因為看到你寫的字是那樣美妙,,想收藏它作為珍品!”張旭聽了,,覺得不尋常,,就問他為什么這樣喜愛書法。老人說:“我父親活著的時候十分喜愛書法,,留下了許多書法作品,?!睆埿裾埨先四脕碜髌酚^看,的確是天下難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復學習、研究,,從中明白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7.掘墓偷藝
鐘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于書法學習非常的執(zhí)著熱衷,,幾乎已經(jīng)到達癡狂的地步,。據(jù)說他曾經(jīng)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于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jù)說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非常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鐘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鐘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后,,鐘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終于了解用筆的奧妙,。
圖片
8.蘇東坡五不寫
前面提過書家有書家的個性,在某種情況下,,會拒絕寫字,。蘇東坡遇到下列五種情況,也絕不提筆贈書,,這也就是“五不寫”,。
限定字體大小的不寫:東坡認為求書的人,居然限定字的大小,,可見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筆法的工拙,,大概怕字體太大浪費紙張吧!既然擔心浪費紙張,,又何必多此一舉,,浪費筆墨呢?
不認識,,未曾謀面的人不寫:東坡曾經(jīng)回答劉元忠一封信,,說道:“白云居士是不是你的號稱?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管怎么說,,我既然不認識他,就不便隨便落款贈送,,如果真是你的名號,,我卻不喜歡你輕易使用這個我不知道的別號?!苯Y(jié)果自然沒有寫啦,!這大概是怕別人別有居心,或誠意不夠,,不知珍惜,。東坡是自負的,假如字落在一個下里巴人手中,,豈不是對牛彈琴,,他如何舍得?
綾絹不寫:東坡認為綾絹該用來做衣服,,不該用來寫字,。如果用綾絹寫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想藉他的字畫,,揚名后世的不寫:當時有些文人想把文章透過他的筆法,以求彰顯于后代,,東坡非常生氣,,他認為這種方式未免太卑鄙無恥了,世人不憑正當手段求得門徑,,卻只會鉆營,、巴結(jié),這種邪風杜絕還來不及,,怎么能再助長呢,?
文無深意,,無法下筆不寫:如果所寫的沒有內(nèi)容,欠缺深意,,必然格調(diào)淺陋,,當然寫不得了!
9.蘇東坡讓道
某日,,宋代大學士蘇東坡郊游,,見眾多農(nóng)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條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農(nóng)婦,。二人相對,各不讓路,。蘇學士出大言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吾乃讀書之人,,汝婦當讓道于我,。”婦人一笑,,說道:“既自稱讀書人,,當能對?”東坡說:“胸藏斗牛,,當然能對,!”婦人于是脫口而出:“一擔重泥擋子路?!?/p>
蘇東坡大驚,,半晌無言以對,兩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都望著他的窘態(tài),,哈哈大笑,。蘇東坡見此情景,忽有所悟,,趕忙“借梯”下臺對道:“兩行夫子笑顏回,。”
他雖然對了下聯(lián),,但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聰穎農(nóng)婦,,再不能等閑視之,,而作此狂態(tài)。遂脫鞋襪下水田,拱手讓路,。
10.康熙學書法
康熙的母親對書法頗有研究,,尤其喜歡當時書法大家趙涵的一些字帖,便讓康熙學習,??滴跻矘反瞬黄?,學習一個時期后康熙覺得差不多了,,便試著上街寫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縣城私訪,,在大街上鋪開紙張,揮筆寫到:“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丟了上邊的一點,盡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語道:“聽說周至有個趙涵字寫得不錯,,諸位看我的字與趙涵比誰居其上?”
話音剛落,,一位老者提筆在那個“然”字上添了一點,,這一點點得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滴跻姞铙@問:“請問老先生尊諱?”人群中有人搭話:“他就是我們周至的趙涵,!”聽說是趙涵,,康熙立即請他到酒家,席間便請教起書法來,。趙涵也不客氣,,從運筆到布局,從揣摩到腹稿,,講得頭頭是道,。康熙聽了如醉如癡,,不住地稱奇:“先生造詣頗深,,教誨之言當為師訓?!狈质謺r,,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請趙涵進京稱臣。趙涵聽說是皇上駕到,,嚇得連連叩頭:“萬歲明鑒,,恕小人無禮!”
康熙私訪回京,,想試試母親對書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寫的字拿給她看。母親拿起字來端詳了一會兒,,說:“康熙學字數(shù)十年,,只有一點像趙涵?!辈掩w涵添上的一點指給康熙,。康熙聽后對母親更加敬重,,從此也堅定了他學習趙涵書法的決心,。
11.歐陽通學書買父字
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兒子。他很小的時候,,歐陽詢就去世了,。歐陽通懂事后,母親開始教他臨習父親的字,。
歐陽通人小,,練字時間一長,就想出去玩,,字也寫得馬馬虎虎,。母親就對他說“孩子,你父親寫的字可好了,,還有許多人用很高的價錢來買他的字,。你要像你父親那樣,寫出一手好字來,?!睔W陽通聽了說:“我也能像父親那樣寫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買出的父親的字是怎樣的,?!币院螅徒?jīng)常把母親給的零花花積起來,,將父親以前賣給人家的字,,再買回來。人家不肯賣時,,他就出高價,。在知道父親的字確實很好后,他練字就不再偷懶了。經(jīng)過幾年的刻苦學習,,歐陽通的字能寫得和他父親一樣好,,來買他寫的字的人也多了。
12.“濃墨宰相”劉墉
清乾嘉年間,,帖學風行,,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等人書法更是風靡一時,,當時還有一位與之齊名的人物,他就是電視連續(xù)劇《宰相劉羅鍋》里的主角——劉墉,,他善于學習歷代名家的長處,,大膽創(chuàng)新,韻味特殊,,備受世人贊賞。
劉墉博通經(jīng)史百家,,他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鐘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但他敢于創(chuàng)新,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 “名滿天下”。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輕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nèi)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 ”,、“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他與喜用淡墨的王文治成鮮明對照,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但他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寫法,,受到了當時的一些思想保守的書法家的指責,翁方綱就是其中的一個,。
清人包世臣《藝舟雙楫》記載著這一趣事:翁方綱有一個女婿是劉墉的學生,。有一次,這個學生去看望岳父,,正碰上翁方綱在練字,,寫的還是他練了一輩子的字體,一筆一畫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不改動一筆,。這個學生因為受到老師劉墉的影響,對老岳父墨守成規(guī)看不慣,,就拐彎抹角地說:“岳父,,您和我的老師都是當代的大書法家,我從來沒有聽您評論我的老師的書法,。您今天給我談談吧,!”
翁方綱放下筆,看了看他的女婿,,說:“你回去問你的老師,,他寫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
這個學生真的回去問老師,。劉墉笑了笑說:“你回去也問你的岳父,,他寫的字哪一筆是他自己的?”
這互相間的問話,,反映了他們對待書法藝術(shù)的不同見解,,一個守舊,一個創(chuàng)新,。后來這個故事成了書法史上的佳話,。
據(jù)說劉墉握筆的姿勢也是很奇特的。他在客人面前寫字的時候,,筆正腕端,,采用傳統(tǒng)的握筆方法。但是,,他自己在內(nèi)室書房寫字的時候,,就不論寫大字寫小字,都轉(zhuǎn)動筆管,,飛快地書寫,。筆隨手指前后左右旋翻飛動,,像獅子滾繡球一樣。他寫得興奮的時候,,甚至筆管脫手飛落到地上,。可惜,,這種方法沒有傳下來,。
13.張瑞圖裝瘋
距泉州城南門外約二十里的地方,有一鄉(xiāng)里名叫“下邢”,,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張瑞圖先生生長的故鄉(xiāng),。在那鄉(xiāng)的前面,有一片寬曠的草場,,俗叫做狗屎埔,。狗屎埔的得名,原是有段歷史的,,而這段歷史講起來卻也饒有趣味,。
張瑞圖,別號二水,,晚年又號白毫庵居士,,他的書法直到如今,還受珍視,。當時和他齊名的還有北方的董其昌,所以南張北董的諺語,,確是那時贊他倆書法美妙的評語啦,。說來卻也奇怪,這狗屎埔的由來,,竟然和他擅長書法有關(guān),。
當明代天啟年間,魏忠賢的勢焰薰天,,真的炙手可熱,,賜建生祠將至落成之際,魏閹的意思,,要那時的名流替他寫一方匾額,,這個風聲在他意思未傳播之前,早被董其昌探悉了,。
有明一代崇尚風骨,,實不減東漢末年,一般束身自愛之士,,料知魏閹必有失敗的一天,,當然是要規(guī)避附黨之嫌的,,董其昌既于事前知道忠賢要徵求匾字,遂心生一計,,騎了一匹駿馬四處游行,,故意在馬上跌下來,藉說臂腕折傷了,。其昌是當時名士,,他的起居生活,人們是極注意的,,這等跌馬傷臂也就傳遍各處了,。果然,魏閹索求匾字,,就舍北董而求南張了,。張瑞圖雖明知替他寫字,異日免不了有附逆之嫌,,可是惡勢力支配之下,,委實不敢推卻,不久魏閹生祠建成,,而張瑞圖的劈窠大字就要掛在那祠宇的當中了,。
瑞圖自從替忠賢題書匾額之后,兀自惴惴不安,,思維無計,,只有告假回籍,棄官不仕,,冀于他日魏黨失勢,,或可保全;誰知一時失慎,,物議沸騰,,附逆之嫌,竟不能避免,。
及至崇禎初年株連魏黨,,瑞圖亦遭冤而波及。
欽差奉旨來泉州查辦,,瑞圖探知音信,,遂裝假為瘋癲,于事前以烏麻調(diào)糖,,用竹筒模成若干塊,,制成形狀像狗屎,遺至在他鄉(xiāng)里口的草場上,,等了欽差到他鄉(xiāng)口當兒,,他則披發(fā)跣足,,在那草場上拾取狗屎吞咽。然欽差一見,,認為真是瘋癲,,回朝上章,據(jù)情請赦免他,,于是瑞圖竟得避免過去附逆之罪,。
現(xiàn)今泉州的諺語還有“假瘋食鹽豬屎”之句,按狗屎與豬屎形狀原無大差別,,據(jù)傳說這句的來歷,,就是張瑞圖假瘋癲的故事,而現(xiàn)在下邢鄉(xiāng)有一處叫狗屎埔,,也傳說是張瑞圖假瘋癲時的地方,。
按泉州府志亦載瑞圖精大書匾額,乞者多不擇人而與……莊烈帝謂瑞圖工書為忠賢所愛……遂獲罪譴,。由此以證,,狗屎埔的傳說,未必完全無稽了,。
14.計賺名書
黃道周是明末著名書法家,,節(jié)義千古尢為人樂道。傳說漳州有個黃梧,,聲名狼藉,。一次他想請黃道周為他新建的“上公祖廟”題匾。黃道周厭而辭之,。黃道周就賄賂黃道周的婢女,,許其“若得一字,酬以千金”,,婢女故意在黃道周面前苦練書法,黃道周見其“廟”字寫得不好,,就寫了一個讓她臨摹,,婢女隨后即偷偷地把“廟”字送去領(lǐng)賞。過幾天又如法炮制,,得到了“祖公”兩字,,又一天練“上”字時,黃道周聯(lián)想起來恍然大悟,,便把婢女解雇了,。婢女無奈,只好暗自冒充黃道周的筆法寫了個“上”字交去塞責,,以致做好的“上公祖廟”匾額十分別扭,。
15.蕭翼賺《蘭亭》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曾以重金遍收大下名書墨跡的事。他對王羲之的字佩服得五體投地,,聽說王羲之《蘭亭序》墨跡流傳在其七代孫僧智永手里,,智永已故,他的大徒弟辯才還在世,。唐太宗曾三次詔見辯才,,想逼他交出這件珍品.但辯才硬說歷經(jīng)戰(zhàn)亂,不知去向,,一再矢口否認,。唐太宗無可奈何,但終不死心,,便派足智多謀的監(jiān)察御史蕭翼去征收這件“寶貝”,。
蕭翼知道強索硬逼不行,只能智取,,便化裝成賣繭商人,,假稱來自山東,路過會稽(今浙江紹興),,投宿于永欣寺,。這個“商人”為了接近辯才,就極力與辯才套近乎:談詩,、論畫,、下棋、評書法,,終日高談闊論,。辯才很高興,以為遇上知音,,大有“只恨相知曉”之感,,時常侃侃而談,以至通宵達旦,。于是辯才無所顧忌,,和“商人”成了“朋友”。數(shù)日后,,“商人”見時機成熟,,便帶來幾帖王羲之墨跡,在辯才面前賣弄其收藏的本領(lǐng),。這一下,,說得辯才心里有些“發(fā)癢”,就情不自禁地吐露了真情,,說是智永先師把家傳的王羲之《蘭亭》真跡傳給了他,,那才是舉世無雙的呢!“商人”聽后大笑,,插手道:“《蘭亭》早已失散,,你是胡吹?!鞭q才那里耐得住這激將法,,有一天終于橫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梁,,取出一個鐵匣子,,興沖沖地把鐵匣打開,向“商人”展示出那秘而不宣的“寶貝”——《蘭亭》真跡,?!吧倘恕眳s故意說是“拓本”,與其爭論不休,,并將自己帶來的墨跡與之放在一起一比雌雄,。后來,正巧辯才有事外出,,“商人”便借故去取東西,,將放在幾案上“一比雌雄”的幾件墨跡,,連同《蘭亭》統(tǒng)統(tǒng)順手牽羊拿走,,到了永安驛,。
蕭翼得到了《蘭亭》,,則命人去招辯才,,只見昔日的蕭生,,驟然變成了御史大人,,當他眼見蕭翼從袖中取出“敕旨”后,,頓時瞠目結(jié)舌……
唐太宗得到《蘭亭》后愛不釋手,臨死時命令把《蘭亭》作為殉葬品與他同葬昭陵,。
16.柳公權(quán)發(fā)奮練字
有一天,,柳公權(quán)和幾個小伙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quán)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p>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墒牵思矣腥擞媚_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權(quán)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lián),,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quán)“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愿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quán)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么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quán)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quán)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fā)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jīng)過苦練,,柳公權(quán)終于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
17.“臣書第一,,陛下亦第一”
王僧虔年輕時就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長隸書。早在劉宋朝,,宋文帝在一次偶然機會見到他的一幅白絹扇面書法,,贊嘆不己,說:“這不只是超過了王子敬(獻之),,其骨力內(nèi)涵,,外貌風儀更不一般。不可小看,?!蓖跎菚x代三朝宰相王導的五世孫,而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則又是王導的從子,、從孫。
王僧虔的書法是有其家學淵源的,。他不僅繼承了家族的傳統(tǒng),字寫得好,,而且對書法理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曾著《書論》一篇。所以宋文帝如是說,。
至齊代,,王僧虔書法更臻完美,遂成海內(nèi)名家,。太祖蕭道成也是個篤好書法的人,,即帝位后,書法雅興仍不減當年,。建元中(公元479—482年),,太祖召已是丹陽(今江蘇鎮(zhèn)江)尹的王僧虔來朝,提出要與他進行書法比賽,。王僧虔只得從命,。君臣二人各自展紙濡墨,揮毫逞興,。作書完畢,,太祖十分得意地問:“聯(lián)與公卿書法,誰是第一?”王僧虔不假思索地回答說:“臣書第一,,陛下亦第—,。”太祖心里明白,,自己的書法是不能與王僧虔匹敵的,,付度王是否有曲意奉承之露,出如此狡黠之語,。于是反問道:“第一就是第一,,怎么會有兩個第一?”王僧虔不慌不忙地說:“我的書法在所有大臣中數(shù)第一,陛下書法在歷代帝王中數(shù)第一,?!苯?jīng)他這樣一解釋,太祖又覺得似乎不無道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公卿可真會說話,既不失之自信,,又不得罪人,,真可謂善自為謀啊!”話語中流露出對王僧虔應對機變的嘉許,。君臣二人當即互贈各自所珍藏的古代名人法書精品,。
18.祝枝山闖酒席
祝枝山是明朝的一個大文人,但生性詼諧,,貪杯中物,。一天,唐伯虎龢文征明瞞了祝枝山,,躲在一處飲酒,,不料被祝枝山得知,也急急忙忙趕到那里,,一進門就大聲嚷道:“今朝吃福好,,不請我自到?!闭f罷,,坐下便要吃酒。
唐伯虎向文征明眨眨眼,,然后對祝枝山說:“今天我們吃酒,,有個規(guī)矩,須即景吟詩一首作為謎面,,打一昆蟲名,,否則不準吃?!弊Vι叫πφf:“好吧,,你們先說?!碧撇⒈阋鞯溃骸安穗认?,老酒醇,不喚自來是此君,,不怕別人來嫌惡,,撞來席上自營營?!蔽恼髅鹘又f:“華燈明,,喜盈盈,不喚自來是此君,,吃人嘴臉生來厭,,空腹貪圖亂鉆營?!?/p>
不速之客祝枝山聽了,,知道他們在取笑自己專吃白食,,但卻假裝不懂,便也吟了一首:“來得巧,,正逢時,,勸君莫怪盤中食,此公滿腹錦繡才,,不讓吃喝哪來詩,?”
吟罷,三人相視大笑,,開懷暢飲,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請你猜猜他們?nèi)怂髟娭i的謎底是哪三種昆蟲,?
19.祝允明詩書戲權(quán)貴
祝允明是明代書法家,天資聰穎,,博覽群書,,性格豪爽,疾惡如仇,。
有一位知府的兒子,,不學無術(shù),又自以為是,。有一天,,這位少爺寫了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知府看了喜不自勝,,到處炫耀自己兒子的“才華”,。好多幫閑文人也幫助吹噓,有人提出一定要請祝允明來給文章題字,。
請?zhí)偷搅俗T拭骷?,祝允明也不推辭,看過文章,,提筆寫下了兩行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敝春?,大喜,幫閑們也說好好好,,真乃詩文合璧,,交相輝映。
不久,,這事被唐伯虎知道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旁邊的一個朋友不解,唐伯虎解釋說:“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說那位少爺?shù)奈恼聦懙貌恢?;一行白鷺上青天,是說那位少爺?shù)奈恼码x題萬里,?!?/p>
祝允明與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年,,二人一同到杭州游覽,。這事被杭州太守知道了,太守想請祝允明在一幅古畫上題字,,但與祝不熟,,于是便請自己熟識的唐伯虎來疏通此事。
這太守為人吝嗇貪財,,祝允明想借此機會教訓教訓他,,于是提出要三百兩銀子做潤資。太守只給了一百兩,。祝便打定了一百兩的主意來回敬,。
這幅畫叫做《柳堤送別圖》,畫面上曲曲折折的河堤,,四面皆是柳樹,,小船待發(fā),河岸上一女子正與人依依惜別,。祝允明沉吟片刻,,便在畫的上方寫了如下幾句:“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睂懏?,便派人將畫還給了太守。
太守一看就急了,,這叫什么玩藝兒,,急忙派人把唐伯虎找來。唐伯虎一看,,也覺得祝兄鬧得過分了,,答應與祝允明交涉此事。
祝允明見到唐伯虎以后竟然笑了,,理直氣壯地說:“我的題詩照例是三百兩銀子,,他只給了一百兩,,我能給他寫這么多,就很對的住他了,。如果他照三百兩銀子給,,我就把詩補齊,包他滿意,?!?/p>
唐伯虎只好把這意思轉(zhuǎn)告給太守,太守雖然心疼銀子,,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屈就答應;否則,,畫毀了,,就更虧了。
祝允明按約來到太守家,,坦坦蕩蕩收下銀子,便開始揮筆續(xù)詩,,不一會兒,,續(xù)詩寫完了,眾人觀看,,只見畫面上寫道:“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
幾句續(xù)詩,便把全詩激活,,把原本開頭幾句平淡的詩句也變得有了意義,。全詩成了一首帶有元曲情調(diào)的婉約纏綿的離愁別緒的佳作,人情人景,,別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