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章】明代哲學家
陳獻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字公甫,別號石齋,,廣東新會(今江門市新會區(qū))白沙里人,,故又稱白沙先生,世稱為陳白沙,。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從陳獻章倡導涵養(yǎng)心性,、靜養(yǎng)“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xiàn)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zhuǎn)變,,成為儒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
人物簡介
陳獻章生于公元1428年11月27日(明宣宗宣德三年十月廿一日),卒于公元1500年3月9日(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二月初十),,享年七十三歲,,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不平靜,幾次科舉不中,,一身學問但仕途無望,。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初期向明中葉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他的大半生時光,,是在王振弄權、土木之變,、英宗復辟等社會動亂中度過的,。在當時,商品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為封建社會注入新的發(fā)展機遇,,而在這段時間,也是一個學術氣氛沉悶的時代,,宋以來的程朱理學占據(jù)了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而陳獻章在思想學說的創(chuàng)立,打破了程朱理學原有的理論格局,,使明代的學術開始了新的階段,。
陳獻章幼年時期已十分聰明伶俐,很有靈性,,他讀書識字很快,,一目數(shù)行,過目不忘,。早年熱衷科舉,,二十歲那年春天在童試中考中秀才,同年秋天參加鄉(xiāng)試,,考中第九名舉人,。1448年(明正統(tǒng)十三年)四月入京會試中副榜進士,被選入國子監(jiān)讀書,。1451年(景泰二年),、1469年(成化五年)2次參加會試,均不中,。景泰二年落第后前往拜江西程朱理學家吳與弼為師,,精研“古圣賢垂訓之書”。半年后,,他回歸白沙村筑陽春臺為書室,,專心讀書,其思想逐漸由崇尚讀書窮理的程朱理學轉(zhuǎn)向主張求之本心的陸九淵心學,。成化二年秋末,,陳獻章重游太學,因有感觸而寫出《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詩》,,國子監(jiān)祭酒邢讓大加贊許,,譽為“真儒復出”,自此他的才名大震京師,。
一時間,,京師名士如羅倫、章懋,、莊昶,、賀欽等人欣然與之交往、同游,。其中賀欽還辭官,,行拜跪禮,事之為師,,畢恭畢敬地為其捧硯磨墨,,足見陳獻章在當時士人中的聲望,。然而,在等級森嚴的社會里,,這樣一位才華出眾的人仍得不到重用,,國子監(jiān)只讓陳獻章作吏部文選清吏司歷事。這一區(qū)區(qū)小官既是陳獻章的首任官職,,也是其一生中到任的唯一官職,。陳獻章在短短的任職期間勤勤懇懇,,不敢稍有怠慢,。侍郎尹吳聞其賢德,數(shù)次欲聘請陳獻章為其子師,。陳獻章放棄了借此靠山向上鉆營的機會,,一次次地拒絕了尹某。次年春,,陳獻章辭官南歸,。成化五年(1469年)他第三次參加會試時又以落第告終。陳獻章自幼受老莊思想的影響,,總把榮辱和得失置之度外,,所以并未因此而沮喪,于是返回故里移志于治學,。
陳獻章回到白沙后,,專心在家鄉(xiāng)講學授徒,名氣日增,。成化十七年秋,,江西按察使陳煒、提督學校按察副使鐘英等學政要員聘請陳獻章到白鹿洞書院擔任掌教,,但最后被陳獻章以理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與朱子相差甚遠為由婉拒了,。成化十八年先后受到廣東布政使彭韶、巡撫都御史朱英的推薦,,憲宗下詔征用,。陳雖應召赴京,以奉養(yǎng)老母為由力辭,,憲宗遂授以翰林院檢討銜,,而允其返歸白沙村。此后至卒,,他一直居留鄉(xiāng)間,,聚徒講學。其間,,陳的思想又發(fā)生了新的變化,,他不但主張靜坐室中,,還提倡“以自然為宗”的修養(yǎng)方法。他所說的“自然”,,即萬事萬物樸素的,、本然的、無任何負累的,、絕對自由自在的存在狀態(tài),。他要求人們善于在這種“自然”狀態(tài)中無拘無束地去體認“本心”。他極力倡導“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心學世界觀。陳獻章心學的出現(xiàn),,標志著明初程朱理學統(tǒng)一局面的結束,,也是明代心學思潮的開始。它和湛若水的甘泉心學,,以及后起的王陽明的心學,,共同構成了明代心學的主要內(nèi)容。
陳獻章在治學和教育上,,頗有影響,,成為明代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如他的“貴疑”論,,在教育理論上,,就很有價值。他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他主張讀書要敢于提出疑問,,求之于心,進行獨立思考,;不要迷信古人經(jīng)傳,,徒然背誦書中一些章句。他說:“抑吾聞之:《六經(jīng)》,,夫子之書也,;學者徒誦其言而忘味,《六經(jīng)》一糟粕耳,,猶未免于玩物喪志,?!彼嬲]學生,在治學和求知的道路上,,“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然否茍由我,,于子何有焉,?”他認為如此不用“心”求學,對自己是不會有任何收益的,。他一生致力于授徒講學,,弟子遍天下。為表彰其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1585年(明朝于萬歷十三年)將陳從祀孔廟,,追謚文恭,。其平生著述,,后編為《白沙子全集》傳世。
主要經(jīng)歷
失怙孝母
陳獻章是廣東新會都會村人,,少年時隨祖父遷居白沙鄉(xiāng)的小廬山下,,故后人尊稱為“白沙先生”。陳獻章出生于小康之家,。祖父名永盛,,號渭川,“不省世事,,好讀老氏書,,”父親名琮,號樂蕓居士,,善吟詩作賦,,喜過隱居生活,27歲便英年早逝,。母親林氏,,24歲喪夫,生下遺腹子陳獻章后,,撫育孤兒,,操持家事,終生守節(jié),。獻章幼時,,體弱多病,自稱“無歲不病,,至于九歲,,以乳代哺”,,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使陳獻章對母親特別孝順,。成化十九年應詔上京,,后接到家中來信稱母親病重思念兒子,遂向皇帝上《乞終養(yǎng)疏》,,為患病陳請,,乞恩終養(yǎng)事,成化皇帝以陳獻章孝義所感動授其翰林院檢討,,準其歸家侍奉母親,。“非母之仁,,臣委溝壑久矣,。臣生五十六年,臣母七十有九,,視臣之衰如在襁褓,。天下母子之愛雖一,未有如臣母憂臣之至,、念臣之深也,。”“臣母之憂臣日甚,,愈憂愈病,,愈病愈憂,憂病相仍,,理難長久,。臣又以病軀憂老母,年未暮而氣已衰,,心有為而力不逮,,雖欲效分寸于旦夕,豈復有所措哉!”(《乞終養(yǎng)疏》)
早年苦學
陳獻章年少警敏,,讀書一覽成誦,,而且勤奮好學,19歲應廣東鄉(xiāng)試,,考得第九名舉人,,21歲參加禮部會試,考中副榜進士,,入國子監(jiān)(中國古代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讀書,。后來,雖然兩次赴京參加會試都落選了,但陳獻章對于追求學問卻始終鍥而不舍,。27歲那年,,他聞說撫州臨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學者康齋先生(原名吳與弼),,學識造詣很高深,,讀透了朱熹編輯的《伊洛洲源錄》之后,還精究宋,、明理學的源流,,明圣人之道,復孔,、孟之傳,。陳白沙為了拜訪名師,不怕長途跋涉,,越庚嶺,,過梅關,抵達贛州(今江西?。?。他先順贛水而上,經(jīng)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陸路來到崇仁縣,,終于找到那位棄官不做,,寧愿在家講學的吳與弼先生,。 吳與弼治學很嚴,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上必須專心一致,,不容精神渙散,,思想要集中,靜時修養(yǎng),,動時省察,,務使內(nèi)心湛然虛明。陳獻章見了很受啟發(fā),,得益不少,,但對于吳與弼關于《易經(jīng)》的分析,陳白沙未得滿意,。第二年,,他就拜辭吳老先生回歸江門白沙村,在小廬山麓之南,,建筑成一間頗具規(guī)模的書舍,,題名“春陽臺”。從此,陳白沙一心隱居,,專心讀書,,足不出戶。為了減少對他的干擾,,家人就在墻壁鑿了個洞,,飲食衣服,均由此洞遞進,。
白沙村面臨蓬江,,后枕小廬山,村前村后,,青葵筱竹,,隨風搖曳,風光旖旎,。村外有條天沙河,,河里有不少晶瑩雪白的沙,白沙村因此而得名,。陳獻章隱居春陽臺苦讀經(jīng)典著作,,探討先人哲理,寒來暑往,,秋去春來,,正是:野鳥飛窗靜,春歸蝶未知,;蟬鳴風入夏,,冬日月影斜。不經(jīng)不覺,,整整度過了十個年頭,。
設館教學
陳獻章經(jīng)過十年苦學,靜坐冥思,,舍繁取約,,把握心與理吻合的關鍵,學問與修養(yǎng),,獲得飛躍的進步,。 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陳獻章決定在春陽臺設館教學,。這消息一傳開,,近者鄉(xiāng)村,遠者鄰邑,,學生慕名而來,,其門如市,,白沙村頓時熱鬧起來。
陳獻章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一,、先靜坐,,后讀書;二,、多自學,,少灌輸;三,、勤思考,,取精義;四,、重疑問,,求真知;五,、詩引教,,哲入詩。開學以后,,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勤懇用功,,但亦有個別沾染了酒色、浪蕩和懶惰的,,陳獻章就編了《戒色歌》,、《戒戲歌》、《戒懶文》等幾首詩歌給學生誦讀,,作為座右銘,。諸弟子,聽訓誨:日就月將莫懶怠,。 舉筆從頭寫一篇,, 貼向座右為警誡。
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詩人,,其詩以自然之學為本,其詩的格調(diào)清高,,淡逸瀟灑,,悠然自得,有陶淵明,、邵康節(jié),、周濂溪、程明道的涵理深邃的風范,。陳白沙給予詩以形而上的哲學評價“受樸于天,弗鑿于人,,稟和于生,弗淫于習,故七情之發(fā)而為詩,。雖匹夫匹婦,,胸中已有全經(jīng),此風雅之淵源也,?!标惏咨澈靡栽娬摰溃禐樵娊?,此其詩學之最大特色,。屈大均在《廣東新語》終評謂“粵人以詩為詩自曲江(唐張九齡)詩,以道為詩,,自白沙始”,。陳白沙的詩句,多涵哲理,,后世學者為研究陳白沙的理學思想,,多從其詩作的一鱗半爪中探索出來。
入仕求退
1466年,,陳獻章接到順德縣錢溥一封信,,規(guī)勸他趁新任皇帝復禮施教,整頓朝綱,,考取功名,,為社稷效力。于是決定再上京師,,復游太學,。時年陳獻章38歲。國子監(jiān)的主管官員是祭酒邢讓,。他原來同陳獻章一起參加1448年(戊辰)科考,,陳白沙考得副榜(等于備取生),邢讓考中進士,,在翰林院當庶吉士,,修撰皇帝的實錄,剛剛升為國子監(jiān)祭酒,。邢讓有意考試陳獻章的學問,,讓他作首《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詩。楊龜山就是北宋學者楊時,,進士出身,,官拜龍圖閣學士。他學問淵博,,寫過一輯題為《此日不再得》的詩,,名震遐邇,。陳獻章凝神冥思,不多時,,揮毫而就,。詩成之后,朝中一班有志學問的文臣學士,,贊嘆不已,,爭相傳誦。邢讓稱贊陳獻章為真儒復出,,遂向吏部尚書衛(wèi)翱推薦陳獻章到部里當司吏,。后來,陳獻章果然接到任職的官諭,,但卻是吏部衙門當個日捧案牘,、抄繕校核、封發(fā)遞送的低級小吏,。
陳獻章為人耿直,,由于不屑巴結朝中的權貴人物,受到權臣的暗算和陷害,。正直的官員對陳白沙無限同情和保護,。挨過四年后,陳獻章已經(jīng)42歲,,再次參加會試,,也就因奸臣弄權應考失敗了,陳獻章決定南歸,。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陳獻章55歲了。因為得到兩廣總督朱英,、廣東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薦,,要上京應詔,為朝廷獻力,。經(jīng)過半載旅程,,到達北京。那時已晉升為吏部尚書的往日與陳獻章存有矛盾的權臣尹旻,,還心懷仇恨,,盛氣凌人。陳獻章只好稱病,,要求延期應詔。最后,,寫了一份《乞終養(yǎng)疏》給憲宗皇帝,,請求批準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親,。皇帝被《乞終養(yǎng)疏》那篇文章感動了,,覺得陳獻章不但學問好,,而且孝義堪嘉,準許他回歸養(yǎng)母,,還封贈他一個“翰林院檢討”的官銜,。陳獻章一生安貧樂道?!岸灏巳战T圩,,既買鋤頭又買書。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農(nóng)者半為儒,。”淺白的詩文,,表露了一代學人的心跡,。由于多次科舉不第,與仕途緣慳分淺,,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現(xiàn)大人物,。“陳白沙是一個不求功名利祿的人,,他的后人也多選擇務農(nóng),,而沒有走上科舉功名之路?!?/p>
著學育人
陳獻章返回新會,,與老母妻兒及兄長獻文共敘天倫之樂。從此,,陳獻章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壇。這時候,,陳獻章的名聲遠播,,四方學者都紛紛前來要求執(zhí)弟子之禮,入學受教,。陳獻章設教十余年,,不少學生得益于他的教誨,成為朝廷的棟梁柱石,,“嶺南學派”亦于此形成,。
陳獻章一生清貧,都御史鄧廷纘曾令番禺縣每月送米一石,,他堅辭不受,,說自己“有田二頃,,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巨金買園林豪宅送他,,他亦委婉回絕,。以后,陳獻章就一直隱居,,侍奉老母,,繼續(xù)致力講學,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后來身兼禮,、吏、兵三部尚書職務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華閣大學士卒贈太師的名臣梁儲,,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其它弟子有林光,、張詡,、賀欽、鄒智,、陳茂烈,、何維柏、葉夢熊,、陳吾德,、李承箕、林緝熙,、張廷實,、容一之、羅服周,、潘漢,、葉宏、謝佑,、林廷瓛等,。
陳獻章提出了著名的“貴疑論”,強調(diào)“提出問題”之于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陳獻章雖然是大學問家,,卻擅長“詩教”,,時與弟子吟詩唱和,。他的詩歌通俗易懂,,平實動人。高深的理學思想,,往往也可從中窺得一鱗半爪,。為免鄉(xiāng)人好逸惡勞,陳獻章先后編寫《戒色歌》《戒戲歌》《戒懶文》,,供子弟作為座右銘,。“爾懶豈自知,,待我詳言之:官懶吏曹欺,,將懶士卒離;母懶兒號寒,,夫懶妻啼饑,;貓懶鼠不走,犬懶盜不疑,。細看萬事乾坤內(nèi),,只有懶字最為害?!?/p>
陳獻章有較高學知修養(yǎng)與誨人不倦精神,,本著“有教無類”的宗旨,“至子浮屠羽士商農(nóng)仆賤來謁者,,先生悉傾意接之,,故天下被化者甚眾”?!八姆絹韺W者不啻數(shù)千人”,。給學生講授經(jīng)、史和文學???,力創(chuàng)新旨,惟務實際,,不尚聲華,,與萎靡不振的傳統(tǒng)官學派背道而馳。講學之余暇,,與學生于曠野練習射御,,居鄉(xiāng)數(shù)十年,過著清淡的教書生活,,正如在《詠江門墟》詩中所寫“二五八日江門墟,,既買鋤頭又買書,,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農(nóng)者半為儒”,。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提出了不少頗為精辟獨有的見解,對明朝中后期曾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陳白沙極其重視教育對社會的作用,,強調(diào)培養(yǎng)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必要性,曾給各縣撰寫學記多篇,,屢次強調(diào)務必廣設學校為國家育才,,主張廣修學政以張道義。提出“自古有國家者,,未始不以興學育才為務”,,“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彼學政之不修,,斯道之難立,,后生無所興起,無所造就之功,,然則風氣何由而正,?賢才何由而得耶”?
身后榮享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陳獻章病逝于故土,,終年72歲,謚號“文恭”,。
1574年(明萬歷二年),,朝廷下詔建家祠于白沙鄉(xiāng),并賜額聯(lián)及祭文肖像,。額曰“崇正堂”,,聯(lián)曰:“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585年(明萬歷十三年),皇帝又詔準其從祀孔廟,,據(jù)考證在嶺南地區(qū)的歷史人物中,,能從祀于孔廟者,只有陳白沙一人而已,,故有“嶺南一人”,、“嶺學儒宗”之譽。
陳獻章在新會的遺跡很多,除“楚云臺”,、“春陽臺”,、“廬山書院”、“嘉會樓”等早已湮沒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樓”、“貞節(jié)碑坊”等,,均為明代建筑,。其中貞節(jié)牌坊且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釣臺故址”,、“ 白沙公園”等紀念建筑物。
據(jù)學者們介紹,,陳白沙以“宗自然”,、“貴自得”的思想體系,打破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開啟明朝心學先河,,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后、轉(zhuǎn)變風氣的關鍵人物,。陳白沙學說高揚“宇宙在我”的主體自我價值,,突出個人在天地萬物中的存在意義,對整個明代文人精神的取向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貢獻影響
書法成就
陳獻章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書法的特點和風格是挺拔沉雄,生峭澀辣,,自成一格,,形成“白沙書派”,開嶺南書法之先河,。在書法上他初學蘇東坡,,后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并參以懷素,。陳獻章最擅長草書,早年作書,,皆用毛筆,,其傳世著名的“大頭蝦說”書法立軸,其一就是用毛筆書成,。陳獻章追求書境妙造自然,,晚年以茅根作筆被稱作茅龍筆,以山茅心束縛為筆,創(chuàng)制茅筆,?!八庸绶澹涿┒嗌?,色白而勁,,以茅心束縛為筆,字多樸野之致,,白沙當稱為茅君,,又稱茅龍”。(屈大均《廣東新語》),?!鞍咨趁埞P制作技藝”在2008年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晚年喜用茅筆作書,,下筆挺健雄奇,,時呼為“茅筆字”。陳白沙有詩曰:“茅君頗用事,,入手稱神工”,。又曰:“茅龍飛出右軍窩”。據(jù)陳白沙弟子張詡的《行狀》記載“天下人得其片紙只字,,藏以為家寶”,,深受時人器重。他老師吳康齋先生的女婿因貧困,,求得他數(shù)十幅字出售,。“每幅易白金數(shù)星”,。由于陳白沙的書法獨辟蹊徑,,從而躋身于明代書法名家之列。他對書法亦多有造詣,。他博取諸家所長,,使嶺表書風為之復振?!疤煜氯说闷淦堉蛔?,藏以為家寶?!?/p>
文學成就
陳獻章精擅詩文,,工書法,善畫梅,。他是明朝著名的詩人,,留存各種體裁的詩作1977首,。他的詩,格調(diào)很高,,詩作雅健平易,,他用詩來教育弟子,也用詩來傳播他的學術思想,。從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可以證明陳獻章是一位善于運用“詩教”的名士,他的思想都寓藏在詩里面,,將那些抽象的道理用詩來表達,,從而以詩為教。他的詩文著述,,由他的學生輯成《白沙子全集》出版?zhèn)魇?。陳獻章的書法自成一家。他慣用自制的“茅龍”筆寫字,。茅龍筆是以新會圭峰山長成的硬朗的茅草制成,,字體蒼勁有力,別具風格,。
陳獻章認為,“作詩當雅健第一”,,切忌庸俗和懦弱,。在以雅健為第一原則的同時,也主張“平易”,,即不故意修飾,、雕琢,不故弄玄虛,?!岸灏巳战T墟,既買鋤頭又買詩,,鋤可耕矣詩可讀,,半為農(nóng)者半為儒?!痹娎锩枋隽怂谌粘I钪械膱鼍?,這首詩在江門民間流傳很廣,以前的小學生課堂上還經(jīng)常用來作為小學生的讀物,。還如:《題畫蘭》,、《偶得示諸生二首》、《留別諸友,,時赴召命》,、《元旦試筆選一》,、《端溪若思堂詩稿》等。
人物評價
陳白沙以“宗自然”,、“貴自得”的思想體系,,打破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開啟明朝心學先河,,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后,、轉(zhuǎn)變風氣的關鍵人物。白沙學說高揚“宇宙在我”的主體自我價值,,突出個人在天地萬物中的存在意義,,宛若明代學術界的一股清新空氣,對整個明代文人精神的取向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也催發(fā)了明末清初學術界的繁榮,。近人繆天綬評論云:“在這個因循蹈襲的空氣彌漫一時的時候,而白沙獨擺脫一切,,前無古人,,后無來者?!?/p>
陳白沙學術思想,,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確立了嶺南文化在整個中國文化發(fā)展中的地位,。他的學說被譽為“獨開門戶,,超然不凡”,“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陳白沙也因此被人們尊稱為“大儒”、“圣人”,,辭世后被追謚為“文恭公”,,成為中國古代廣東惟一從祀孔廟的學者,故有“嶺南一人”之譽,。同時,,他憑借獨創(chuàng)的“茅龍”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率先奠定了嶺南書法家的位置,。
明末著名學者黃宗羲評論陳白沙的理學為“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緊工夫全在涵養(yǎng),,喜恕未發(fā)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王守仁)而至大”,,甚為贊譽白沙學說為“獨開門戶,,超然不凡”,!概括陳白沙的理學思想面貌時說:“先生之學,以虛為基本,,以靜為門戶,,以四方上下往古來今穿紐湊合為匡郭。以日用常行為殊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間為體認之則,,以未當致力面應用不為實得?!保ň咭姟睹魅鍖W案》),。
近人國學大師章太炎認為:“明代學者和宋儒厘然獨立,自成體系,,則自陳白沙始”,。
現(xiàn)代學者章沛教授在其《陳白沙哲學思想研究》一書中推崇陳白沙,是中國十五世紀即明代中葉接觸的哲學家,、理學家,,是有明一代第一個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想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上承宋儒理學的影響,,下開明儒心學的先河,,在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發(fā)展上,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和作用,。陳白沙哲學體系的結構和基本觀點,,作了新的闡述,提出了新的評價,,把陳白沙哲學體系的結構歸結為:“自然道論——自然人論——心——涵養(yǎng)論——世道論。因而明確地得出陳白沙哲學的主要范疇體系,,即”道——人——心“的科學系列,,展示了陳白沙哲學本系論樸素唯物的主要基本方面,指出陳白沙的自然觀”采取了關于“道”的樸素唯物的觀點,,給予“道”以和整個物質(zhì)宇宙等同的意義,,給予“道”以整個宇宙的實體的位置。他(陳白沙)修正了傳統(tǒng)理學的“道”的唯心觀點,,也修正了道家傳統(tǒng)的“道”的超絕觀點,,發(fā)揮了“道”與整個客觀宇宙同一的意義。